圭亚那这回是真的扬眉吐气了! 当地时间 10 月 6 日,官方正式宣布,中国铁建国际集团承建的巴拉特・贾格迪奥 - 德梅拉拉河大桥顺利通车,这事儿不光让当地人过河再也不用遭罪,更藏着中国基建走出去的新门道,不管对圭亚那还是中国,分量都不轻。 要是以前去过圭亚那,就知道当地人被德梅拉拉河折腾得多苦。这条河横穿该国重要区域,两岸往来全靠一座 1978 年建的老旧浮桥,那浮桥早就超期服役,运力根本跟不上。 高峰期的时候,单向通车都得排大队,驾驶员在桥下等一两个小时是常事儿,要是赶上刮风下雨,浮桥还得临时关闭,通勤动辄就是数小时,不管是上班上学还是拉货做生意,都得把大把时间耗在路上。 当地人早就盼着能有座正经的大桥,可这工程规模大、技术复杂,圭亚那自己没能力搞,找其他国家要么报价高得离谱,要么技术跟不上,这事儿就拖了一年又一年。 直到中国铁建接下这个活儿,才算把这块硬骨头啃了下来。这座全长约 2900 米的大桥,是圭亚那有史以来规模最大、技术最复杂的交通基础设施工程,光前期筹备从地质勘探到打下第一根桩基就花了近一年。 施工的时候难题更是一个接一个,当地的天然砂细颗粒含量太高,根本不符合高强度混凝土的要求,可要是从国外进口沙子,成本贵不说,运输周期还特别长,妥妥的赔本买卖。 多亏了项目总工程师宁广委,受明代水利学家潘季驯束水攻沙的老法子启发,硬是从本地沙子里分离出符合标准的中粗砂,把材料这个大瓶颈给突破了。 项目地处热带河口,地质松软得像豆腐,水流还特别急,加上高温多湿、雨水又多,施工环境差得要命,可中国施工队还是咬牙扛了下来。 中国团队干活不光靠谱,还特别实在。建桥的时候没把当地人当外人,特意搞了技术培训,前后为当地培养了 300 多名技术工人,吊车操作员罗勒莱克斯・泰勒就说,跟着中国同事学到了真本事,不光会操作各种机械,还能在复杂环境里保持精准操作。 除了带徒弟,还跟百余家本地供应商合作,直接间接给当地创造了上千个就业岗位,这可不是光来建个桥就走的架势。 施工时还特别注意保护当地环境,废机油都严格回收,噪音、扬尘和灯光污染也控制得好好的,一点没给当地添负担。 现在桥一通车,当地人的日子立马不一样了。以前从新建住宅区到乔治敦市中心得折腾大半天,现在半小时就能到,通勤时间直接缩短了四分之三,再也不用大清早起来赶浮桥了。 这还只是小事,大桥跟公路网连起来后,整个经贸格局都要变了。德梅拉拉河以前通航能力差,大点儿的船根本过不去,现在新桥通了,5 万吨级的船舶都能过,通航能力提升了两倍多,运输成本一下就降下来了。 当地农民种的庄稼、渔民打的鱼,以前运到对岸要么耽误时间坏了,要么运费太高赚不到钱,现在一小时就能运到市区,损耗少了,卖价也高了,日子肯定越来越红火。 圭亚那总统阿里都说了,这桥就是推动发展的催化剂,是连接商业、工业和民众的生命线。这事儿看着是建了座桥,其实藏着中国基建 走出去的新逻辑,跟以前单纯建个工程不一样了。 以前可能就是拿图纸、施工、交工,现在更像是跟当地绑在一起干事业,不光建基础设施,还帮着培育技术力量、带动就业,连生态保护都考虑到了。 就像这桥,不是建完就完事,而是真能改写当地的发展轨迹,让基建变成造血的工具,而不是单纯的输血。这种逻辑其实在中圭合作里早就有影子,之前中国企业还帮圭亚那建了地区医院群,用中国标准、中国设备,把当地医疗水平提了一大截,这都是实打实的民生改善。 对中国来说,这价值也不容小视。首先是技术和口碑的输出,这么复杂的工程能漂亮完成,还能因地制宜解决问题,本身就是最好的广告,以后再跟其他国家合作,人家更信得过中国基建的实力。 其次是产业链的带动,建桥不光是施工队出去,背后的设计、建材、机械这些产业链环节也跟着 “抱团出海”,相当于把中国的优势能力都展示了出来。 这桥成了中圭友谊的见证,圭亚那 2018 年就加入了一带一路,现在越来越多中资企业在当地搞石油矿产、民生工程,双方合作越来越深,这比单纯赚工程费有意义多了。 现在这座横跨德梅拉拉河的大桥,成了加勒比地区的新地标,白天车流不息,晚上灯火通明,不光终结了当地依赖浮桥的历史,更打开了发展的新口子。 中国基建用这种接地气、共发展的新逻辑,既帮当地解决了真问题,也为自己铺了更宽的路,这种双赢的事儿,可比那些只讲霸权、谈条件的合作实在多了。
圭亚那这回是真的扬眉吐气了! 当地时间10月6日,官方正式宣布,中国
文史资鉴堂
2025-10-08 16:03:53
0
阅读: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