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释不清了!”山西女子嫁到内蒙古,哥哥来探亲住了7天,本想着住几天叙叙旧,没想到,连续七天,顿顿全肉宴,实在咽不下去了,说什么也要护住碗。网友:娘家来人考察生活状况,很不错! 前几天刷到个网友吐槽,说自己去新疆玩,当地朋友天天拿手把肉招待,结果第三天就牙疼上火,最后靠酸马奶才缓过来。 本以为这只是个例,没成想很快又刷到内蒙古赤峰的类似视频,看得人又笑又感慨。 视频里的场面特别有画面感:穿蒙古袍的妹夫刚举起切肉刀,准备给对面的男人添肉。 那男人却“唰”地一下把空碗扣在桌上,头摇得像拨浪鼓,脸上写满了“真吃不下了”,连旁边录视频的女人都忍不住笑出了声。 后来才知道,扣碗的是山西运城来的大舅哥,添肉的是他的蒙古族妹夫。 这一幕发生在大舅哥探亲的第六天,谁能想到,几天前的他还追着妹夫问“这手把肉咋做的”,态度反差大得让人意外。 事情得从大舅哥来探亲说起。 他趁假期来看望远嫁内蒙的妹妹,刚到赤峰那两天,对肉菜的热情特别高。 第一天妹夫做手把肉,他边吃边夸“内蒙的牛羊肉就是香,比老家地道多了”。 第二天烤羊排端上桌,他吃得连说“够味”,还主动问烤肉的技巧。 转折出现在第四天。 连着三顿顿顿吃肉,大舅哥早上起来就说肠胃不舒服,早饭只喝了点奶茶,没碰一口肉。 第五天又赶上感冒,喉咙又干又疼,看见油腻的肉就犯怵,筷子在肉盘边晃了半天,最终还是放下了。 其实妹夫也没别的心思,他是地道的蒙古族,祖祖辈辈靠放牧过活。 在他们的认知里,牛羊肉既是日常主食,也是招待客人的最高规格。 可他不知道,大舅哥在山西运城生活了几十年,肠胃早就被面食“养熟”了。 运城那边的饮食讲究精细,刀削面、莜面鱼鱼才是日常主食,肉只是偶尔加一点调味,口味还偏酸咸,跟内蒙“肉多菜少”的吃法完全不搭。 有细心的网友注意到,视频里大舅哥偶尔会望向窗外的草原,那眼神明显是在想念老家的老陈醋,想念家里的家常面。 饭桌上的尴尬还不止这些。 满桌的肉盘几乎占满了桌面,大舅哥想跟妹妹聊两句家里的事儿,都得趁着夹菜的间隙匆匆说几句。 还有个山西网友在评论区分享类似经历,说自己去湖南工作后,那边一日三餐都有肉。 可他在老家只习惯中午吃点猪肉,根本消化不了,最后只能一天吃一顿饭,即便这样,肠胃还是不舒服,跟大舅哥的处境特别像。 还好妹妹够细心,很快就察觉了哥哥的不适。 有天趁妹夫在客厅打电话,她悄悄走进厨房,擀了一碗莜面鱼鱼,还浇了点羊肉臊子——这是山西老家的口味,她知道哥哥肯定爱吃。 大舅哥吃到这碗面的时候,没说一句话,眼眶却红了,显然是被这口家乡味暖到了。 现在再提起这事儿,大舅哥自己也觉得好笑。 他说这趟赤峰之行,虽然被肉“折腾”了几天,却实实在在感受到了妹夫的热情和妹妹的关心。 回去之后,亲戚朋友一聚会,这事儿就成了笑谈,还有人打趣他“下次去内蒙,可得提前跟妹夫约法三章,一天最多吃一顿肉”。 遇到不喜欢热闹的客人,别勉强人家唱歌喝酒——这样既能表达心意,又能让客人吃得舒服、住得开心,主人也能安心,才是最好的待客状态。 视频里的手把肉早就凉了,但这段因为肉引发的探亲故事,却成了网友们讨论地域待客差异时经常提起的例子。 大家慢慢发现,真正的心意从来不是顿顿大鱼大肉,而是能记住对方的喜好,递上那口最合心意的家常味。 那么到最后,你们是怎么看的呢? 如果各位看官老爷们已经选择阅读了此文,麻烦您点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各位看官老爷们的支持
内蒙古赤峰,一男子趁着假期来看望远嫁的妹妹,没想到,从到了地方开始,就收到了妹夫
【164评论】【139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