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真正担心印度的,不是印度和美国联手,而是印度共产党上台。如果印共真的掌权,我们可能会见证另一个“中国崛起”! 印度共产党成立于1925年,是南亚地区历史最悠久的共产主义政党之一。1964年,印共分裂为印共(马)和印共(CPI),其中印共(马)实力更强。 在西孟加拉邦,印共(马)曾连续执政34年(1977-2011),创造了世界上非社会主义国家中共产党通过民主选举连续执政时间最长的纪录。 在喀拉拉邦,印共(马)领导的左翼联盟多次执政,使该邦从印度最穷的邦之一变成最富的邦之一,人均收入比全国平均水平高出50%-60%,识字率、预期寿命等人类发展指标甚至超过许多发达国家。 为什么说印共掌权可能复制中国崛起?印共(马)在西孟加拉邦和喀拉拉邦的实践证明,他们既有社会主义的公平分配理念,又懂得灵活运用市场经济。 同时,该邦出台工业政策吸引外资,每年增加50万个就业机会,中小企业数量居印度各邦之首。 喀拉拉邦则大力发展信息技术产业,邦收入的1/3来自IT业,成为印度第二大信息技术中心。这种“农村包围城市”、“工业与农业并举”的发展路径,与中国改革开放初期的策略极为相似。 印共(马)在执政地区推行的政策,有效缩小了贫富差距,提升了底层民众的生活水平。在西孟加拉邦,土地改革中42%的受益者是贱民和部落民,基层自治机构中贱民和部落民代表占比逐年增加。 邦政府还出资帮助3.2万名贱民学生和2.8万名部落民学生完成初等教育,为贫困家庭提供创业资金。在喀拉拉邦,左翼政府强制推行全民教育,100%的产妇在医院分娩,自杀率和人口出生率全印度最低,还计划成为首个“零无家可归者”的邦。 这些政策与中国的脱贫攻坚、乡村振兴战略异曲同工,都是通过提升底层民众的素质和生活质量,为经济发展奠定基础。 更重要的是,印共(马)具有强大的组织动员能力和群众基础。在西孟加拉邦,印共(马)通过工会、农会等组织,将工人、农民紧密团结在党的周围。该邦的工会拥有广泛权力,能代表工人与资方集体谈判,维护劳动者权益。 在喀拉拉邦,左翼联盟通过发动群众参与基层治理,建立了11个工业区、5000多个乡村图书馆,科钦国际机场更是由全球30个国家和地区的上万名海外印度人集资修建,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全部靠太阳能供电的机场。 这种“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方法,与中国共产党的群众路线如出一辙。 有人可能会问,印度种姓制度根深蒂固,印共如何突破社会结构的限制?事实上,印共(马)一直将反对种姓制度作为重要纲领。 在西孟加拉邦,土地改革使穆斯林农民平等分到土地,邦政府还成立少数民族发展金融公司,为穆斯林、基督徒等少数群体提供贷款和职业培训。 在喀拉拉邦,左翼政府通过法律保障低种姓群体的教育和就业权利,使种姓歧视现象大幅减少。这些举措不仅赢得了底层民众的支持,也为经济发展创造了稳定的社会环境。 还有人担心,印共掌权后会采取激进的反美政策,引发国际对抗。但从历史经验看,印共(马)并非闭关锁国的政党。 西孟加拉邦在巴苏领导下,积极吸引外资,与跨国公司合作建立合资企业。喀拉拉邦则通过侨汇(每年约70亿美元)和信息技术产业,深度融入全球经济。 印共(马)总书记曾公开表示,印度需要“与所有国家保持友好关系,同时维护国家主权和利益”。这种务实的外交政策,与中国的“和平发展”战略不谋而合。 当然,印共要在全国执政还面临诸多挑战。比如,印度人民党(BJP)近年来在全国范围内扩张势力,2014年莫迪上台后推行印度教民族主义政策,削弱了左翼政党的影响力。此外,印共内部也存在派系斗争,如何团结所有左翼力量是一大难题。 但值得注意的是,2024年印度大选后,莫迪政府的支持率有所下降,而印共(马)在西孟加拉邦和喀拉拉邦的执政地位依然稳固,甚至在一些新地区扩大了影响力。 如果印共真的在全国掌权,其发展潜力不可小觑。印度拥有14亿人口,其中60%年龄在35岁以下,劳动力资源丰富。印共可以借鉴中国的“人口红利”转化经验,通过普及教育、发展制造业,将人口负担变为经济优势。 同时,印度拥有广袤的土地和丰富的矿产资源,印共可以效仿中国的“五年计划”模式,集中力量建设基础设施,吸引外资,推动工业化进程。更重要的是,印共的社会主义理念能有效遏制贫富分化,避免重蹈拉美国家“中等收入陷阱”的覆辙。 如果印共掌权,印度将成为一个拥有14亿人口、实行社会主义制度、经济高速发展的大国,这对中国的地缘政治和经济竞争将构成前所未有的挑战。因此,我们必须密切关注印度共产党的发展动向,提前做好应对准备。
大批电厂岌岌可危,印度要求中方出口电力设备:欧美多国沉默了!印度这边的电力行
【62评论】【46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