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阳]1986年,18岁的山东莱西小伙参军入伍,原本是冲着装甲车去的,结果因为是初中文凭,成了装甲团里“喂猪的”炊事员…… (参考资料:2012-12-12 中国新闻网——“铁甲神医”赵宗刚:“没有我修不了的装甲车”) 你敢信吗?一个给冰冷的坦克发动机听诊的男人,居然用坏了好几个听诊器,这位就是赵宗刚,战友们口中的“铁甲神医”,一个敢拍着胸脯说“没有我修不了的车”的牛人。 他跟装备的关系,不像修理工和机器,更像是医生和病人,娃娃脸,看着稚气,一双手却粗糙无比,指甲缝里是永远洗不掉的油泥,这就是他,一个身高不足一米七,兵龄却长达26年的一级军士长。 那双耳朵简直神了,12缸发动机的巨大轰鸣,在他听来却像交响乐,任何一丝不和谐的杂音都逃不过去,他说这就像母亲能听懂自家娃的哭声,是饿了还是病了,一听便知,这本事可不是吹的。 有一次,他甚至通过电话,听着另一头传来的发动机声,就远程诊断出水泵轴断了,这份功力,源自他独创的“摸、闻、听、看、问”五步法,一套已经被集团军装甲部队全面推广的诊断心法。 他的感知力,精准到可怕。百米开外,他能听出故障的大概原因;五十米内,就能锁定出问题的部位;凑到五米跟前,具体哪个零件在捣鬼,他心里就有数了,这习惯已经刻进了骨子里,就连坐公交车,他都会下意识地听听人家的发动机。 你可能以为这是天赋,其实全是苦熬出来的,一个初中毕业生,为了开坦克,别人睡觉他背原理,别人休息他补理论,为了摸透坦克的“五脏六腑”,他把数千个零部件的数据硬是塞进了脑子里。 他干过的岗位有12个,连猪都养过,别笑,他养猪都养成标兵,五个月就把猪喂得膘肥体壮,只是猪出栏那天,重感情的他一口肉都没吃,他还当过炊事员,愣是从零开始练就了一手好厨艺。 这些经历看似不相干,却磨练出他一股劲儿:干啥就得干到最好,1993年那次演习,他开的装甲车在爬坡时熄火,让他惊出一身冷汗,他突然想通了,一个好驾驶员只能保一辆车,一个顶尖修理员,却能保障整个团的战斗力! 于是,他主动申请调到修理连,从此开启了他的“神医”生涯,他的自信,是在一次次硬仗里打出来的,2009年国庆阅兵前接装,他用听诊器一口气揪出4台新战车的毛病,厂家专家起初根本不信,他直接立下军令状担保。 结果呢?拆开一看,所有问题都和他判断得分毫不差,他顺势给厂家提了23条整改建议,12条被采纳,这就是底气,来自他那二十多本写得泛黄的维修笔记,也来自如今存入电脑的电子化经验总结。 他的高光时刻,总是在极限压力之下,2004年在东北,全军80多名技术骨干对着一台新型装甲车束手无策,他一到,手到病除,教员感激地带他游览,请他吃东北大拉皮,他顺手又救活了一台被教员判了“死刑”的工作车。 还有一次比武,他创造了一个快到让人咋舌的纪录:11秒定位故障,4秒排除,一位军区副司令员不信邪,让他蒙着眼给一台车“看病”,他听了半天,最后给出结论:“这车没毛病”,将军当场竖起大拇指,送他一个“修理达人”的称号。 他对徒弟也狠,有次和得意门生杨士军对一个故障判断不一,他直接打赌:“要是我错了,以后我管你叫师傅”,结果当然是他赢了,徒弟从此心服口服,他带出的300多个技术骨干里,有四位被他称为“四大金刚”。 如今44岁的他,看着同龄的战友有的已是师副政委,自己却还是个兵头,但他一点不觉得失落,他满足于在自己的领域做到顶尖,他把自己的“绝活”毫无保留地传下去,因为他知道,这才是老兵不朽的价值。 领导们总说:“老赵在,我们心里就踏实”,没错,这个不善言辞的山东汉子,早已成了团队离不开的“定海神针”,是团里公认的“一块宝”。
笑疯!山东威海某饺子馆惊现“年度最抓马撞车现场”——一对夫妻各自带“伴儿”旅游,
【5评论】【7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