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又悄悄关上了一扇更要命的门?在稀土还未撕完的时候,中国又加紧了另外一出口,而这个比稀土还要命。说白了,中国这是把稀土那套玩法,用到了更关键的小金属上,你卡我芯片脖子,我就攥紧你高科技产业链的命门。
这把“锁”落下的声音很轻,却震动了全球高端制造业的神经。从2025年2月起,中国对钨、碲、铋、钼、铟五大关键金属实施出口管制。它们听着生僻,却是芯片、军工、新能源领域的“命门”。
中国在这五大金属上的全球产量占比很高:钨58%、铋82%、铟38%。特别是高纯度加工技术,像制造芯片散热片所需的99.9999%纯钨粉,全球没几个国家能稳定供货。
这些金属到底多重要?你手机屏幕的ITO薄膜原料是铟;导弹穿甲弹头离不开钨;下一代钙钛矿太阳能板的关键是碲;航空发动机耐高温部件依赖钼;核反应堆防护层要用铋。它们像空气一样渗透进高科技产业链,却一直被忽视。
管制不是禁止出口,而是要求企业凭证申请。但这道门槛,已让依赖中国材料的海外企业坐立不安。日本电子业急需铟,欧洲光伏企业依赖碲,美国军工复合体的钨合金部件供应链更是直接绷紧。
中国这招堪称“精准点穴”。当你用芯片卡我脖子,我直接攥住你造芯片、造导弹、造飞机的原料命脉。F-35战机用的中国钨合金,iPhone屏幕离了中国铟就得停产。这不是贸易对抗,而是供应链博弈的升维打击。
更厉害的是,这些金属替代难度极高。美国想重建产业链?没三五年根本不行。它们的产量很多是冶炼副产品,比如碲主要从电解铜的下脚料提取。没有完整的工业体系,单独开采成本将高得无法承受。
与此同时,中国对稀土管控再度加码。2025年8月,《稀土开采和稀土冶炼分离总量调控管理暂行办法》正式实施,将进口稀土冶炼分离也纳入监管。追溯信息系统让每一克稀土无处遁形。
战略矿产的全链条管控已成趋势。2025年5月,多部门在深圳召开打击走私专项行动会,剑指镓、锗、锑、钨、中重稀土等关键矿产。从开采、冶炼到出口,中国正构筑一道坚实的资源防线。
这场“元素周期表上的战争”刚刚开始。当别人封锁我们的技术未来,我们守护自己的资源命脉。这不是报复,而是守护;不是封闭,而是选择。在全球化倒退的今天,资源自主就是最大的安全。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