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5年,安徽21岁战士壮烈牺牲,战友方海鹰放弃上军校,替他尽孝,父母感动得泪

云端的逐梦人 2025-10-07 02:12:10

1985年,安徽21岁战士壮烈牺牲,战友方海鹰放弃上军校,替他尽孝,父母感动得泪流满面:“把我女儿嫁给你吧!”谁料,方海鹰吓得连忙摆手:“爸妈,我是来尽孝的,怎能占小妹便宜呢?”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上世纪八十年代,中越边境局势吃紧,全国许多青年参军守边,在云南的老山前线,有两个安徽小伙子,一起摸爬滚打,睡一张床,吃一个锅饭,胡兴龙和方海鹰,刚到部队时都是毛头小伙,在连队里成了最铁的战友,一次熄灯后的夜里,他们说起了家乡,说到父母,两人都来自普通农家,都是家里唯一的儿子,外面是随时可能爆发的枪声,身边是一样牵挂亲人的兄弟,谁也不知道明天会怎样。 有一天夜里,胡兴龙突然叹了口气,说如果有人真的倒下了,剩下的那个人可不能让家里断了香火,那一刻,两人约好:谁活着回来,就替对方照顾父母,甚至咬破手指写了血书,还用一只手表作了信物,这种话不是随便说说,是在最危险的时候立下的承诺。 没过多久,真正的考验就来了,1985年春天,部队执行侦察任务,胡兴龙和班长余斌为了掩护战友,和敌军激烈对峙,当时胡兴龙弹药打光,最终被包围,为了不拖累大部队,也不愿意被俘虏,他选择跳下了悬崖,等消息传回家乡时,胡家老两口天都塌了,独生子没了,生活瞬间变了颜色。 方海鹰眼睁睁看着战友牺牲,战后,他荣立三等功,本可以继续当兵、上军校、甚至有了当干部的机会,但他始终记着那份约定,等部队任务一结束,他拒绝所有“前途”,只身一人回到铜陵,直接去了胡兴龙家。 胡绍栋夫妇还在丧子之痛里,没想到家门口会多出一个陌生年轻人,方海鹰一进门就下跪,喊他们“爸妈”,这一声不是作秀,是血书里的承诺,他带来了手表和血书,讲清了和兴龙的约定,可老两口并没马上接受他,他们害怕惹闲话,也怕耽误了小伙子的前程,更怕那段痛彻心扉的记忆再被翻出来。 可方海鹰并没灰心,他在铜陵电厂找了工作,每天下班就骑自行车15公里赶到胡家帮忙,干农活、挑水、种地、喂猪,头几次还闹了不少笑话,打猪草浪费了一大片,种菜选错了季节,村里人笑他“不会干农活的城里兵”,但他乐呵呵地请教,学得很快,邻居们看在眼里,渐渐没了话说。 坚持了几个星期后,胡家父母慢慢被打动了,尤其有一年冬天,胡绍栋老寒腿发作,疼得下不了床,那几天,方海鹰就打地铺睡在老人床边,半夜听见咳嗽就起来背他上厕所,1988年一个大雪天,胡绍栋胆囊炎突然犯了,疼得满头大汗,方海鹰连鞋都没穿,直接背着他一口气跑到卫生院,脚底全磨破了皮,医生见了直说,这样的孝顺儿子真不多见,那天起,胡绍栋老泪纵横,终于把方海鹰认成了儿子。 胡兴龙的妹妹胡桂兰,当时在部队服役,她每次探亲回来都能看到父母脸上慢慢多了笑容,后来她发现,方海鹰的好不是装出来的,父母没了儿子,却又多了个“儿子”,时间久了,胡桂兰对方海鹰也有了特殊的感情,她主动写信表达心意,但方海鹰却有顾虑,他觉得,战友把父母托付给他,如果再和妹妹成了亲,怕被别人误会是有私心。 胡桂兰没有灰心,父母也暗中帮忙撮合,两家老人常在一起,气氛愈发融洽,胡桂兰退伍回乡,两人慢慢变得密不可分,谈了几年恋爱后,1995年终于结婚,婚礼那天,村里人都说,胡家苦了十年,这回终于苦尽甘来了。 婚后第二年,孩子出生,老两口抱着小孙子,总说这眉眼像极了牺牲的胡兴龙,家里终于又热闹了起来,方海鹰在城里买了新房,把岳父母都接到身边,可有件事始终让老人放不下:新房靠近烈士陵园,开窗就能看见墓碑,每到清明和阴雨天,胡绍栋夫妇总会对着陵园叹气,心里一直想着儿子的遗骸还远在云南,家里只留下一座空坟,纪念着老山那场战争。 方海鹰理解老人心里的那根刺,但每次都尽量岔开话题,不让他们再难过,后来,他又贷款换了一套新房子,选了离陵园远一点的地方,即便如此,每逢清明,胡绍栋夫妇还是会带着纸钱去烈士塔祭拜,方海鹰想尽办法让家里人能慢慢释怀,他提议,在家乡的山上立一块纪念碑,把胡兴龙的课本和旧衣服一起烧掉,那年清明,一家人在山上焚烧遗物,说着想念,仿佛真把儿子“接回了家”。 这些年,胡家日子越过越好,小孙子长大了,老人家脸上多了笑,日子又恢复了烟火气,方海鹰和胡家先后被评为“全国最美家庭”“安徽省道德模范”,有记者来采访他,他总是说,自己只是做了该做的事——不是亲人,胜似亲人。 信息来源:安徽新闻联播《【老兵的风采】丨方海鹰:一诺千金显大义》

0 阅读:114
云端的逐梦人

云端的逐梦人

云端的逐梦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