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娱少见的真性情:闫妮忘名,关晓彤圆场,藏着最难得的相处之道 闫妮突然问关晓彤:“晓彤,我咋忽然忘了你姓啥?”旁边杨迪赶紧补话:“她姓关呀!”没成想关晓彤立马凑过去,挽着闫妮胳膊笑:“妈,我姓庄。”一句话就化解了尴尬,还特显亲近。 闫妮在内娱早有“微醺萌主”的称呼,平时慢腾腾的偶尔犯懵,可一演戏就变样,眼神、台词都在线,一看就是把心思全放角色上了。她这人特实在,跟关晓彤合作过,就算忘姓也不藏着,这份真诚比虚头巴脑的场面话讨喜多了。 关晓彤情商是真高,换别人遇上前辈忘自己姓,要么僵着要么假笑,她却借戏里“母女”身份圆场,既给了闫妮台阶,又拉近了距离,太机灵了。 这事儿听着像片场偶然冒出来的小笑话,可细扒俩人的交集就知道,这“一懵一接”的默契,全是当年拍《一仆二主》时磨出来的真交情。那会儿关晓彤才十七八岁,刚从童星往青衣转型,演闫妮饰演的唐红的女儿杨树苗,一个叛逆又缺爱的小姑娘。戏里俩人总为学习、谈恋爱拌嘴,戏外闫妮没拿她当“后辈”,倒真像待亲闺女似的疼——有次拍夜戏到后半夜,关晓彤冻得缩着脖子搓手,闫妮瞅着心疼,把自己刚买的暖手宝塞她手里,还叨叨“小姑娘家家的别冻着,回头手僵了台词都念不利索”;关晓彤知道闫妮爱吃陕西老家的油泼面,特意让家里阿姨做了装在保温桶里带到片场,俩人蹲在布景板后面,就着一次性筷子呼噜噜吃,辣得直吸气,那股子热乎劲儿,早把“前辈后辈”的隔阂冲没了。 你可别以为闫妮那“忘姓”是真糊涂,她这人就是典型的“戏痴型”演员——心思全扎在角色里,对生活里那些虚头巴脑的细节反倒不较真。当年拍《山海情》,为了演好西北农村妇女李水花,她提前半个月扎进宁夏西海固的村子,跟着老乡学喂羊、挑水、摘枸杞,手上磨出了茧子,皮肤晒得黝黑,连说话都带上了浓浓的西北腔调。有场戏是水花拉着板车,带着丈夫和女儿走了七天七夜去吊庄,开拍前闫妮特意跟道具组说“板车得真装东西,空车飘得慌”,结果她真拉着装了几十斤沙土的板车在戈壁滩上走,导演喊“卡”的时候,她胳膊都抖得抬不起来,却还笑着说“这样才对,水花那时候就是凭着一股劲儿往前挪”。可转头到了私下聚会,她能忘了刚见过的制片人姓啥,甚至有次跟朋友约吃饭,到了餐厅才想起对方叫啥名儿,只能站在门口给人发微信:“你再发遍名字,我又记混了”。这种“对戏较真,对人真诚”的性子,在讲究“人情世故”的内娱,反倒成了稀罕物。 再看关晓彤那声“妈,我姓庄”,可不是临时想出来的小聪明,那是俩人多年交情攒下的“默契密码”。当年拍《一仆二主》时,有场戏是杨树苗跟唐红赌气,故意说“我不姓杨,我跟我爸姓庄”,逗得闫妮当场笑场,后来这段虽然没剪进正片,俩人却总拿这事儿开玩笑。所以当闫妮忘了她姓啥,关晓彤下意识就接了这句“梗”,既化解了尴尬,又暗戳戳地提醒“咱可是过过‘母女’的人”,比说十句“没事姐,您别往心里去”都管用。换成别的年轻艺人,遇上前辈忘自己姓,要么僵在那儿不知所措,要么赶紧说“没事没事,您记混很正常”,透着一股子生分;可关晓彤不,她敢跟闫妮开这种“家人式”的玩笑,底气就来自俩人这些年的交情——后来关晓彤拍《二十不惑》,有场感情戏总找不到状态,还特意给闫妮打电话请教,闫妮在电话里跟她聊了俩小时,不是讲大道理,就是说“你就想想当年你跟我拌嘴时那股子劲儿,把那股子委屈又不服输的劲儿放进去,就对了”。 现在内娱总说“前辈提携后辈”,可大多是红毯上的互相吹捧,或是采访里的“商业互夸”,像闫妮和关晓彤这样“不端架子、不玩虚的”相处,反倒少见。闫妮从不会因为自己是“老戏骨”就摆谱,关晓彤也不会因为自己是“流量小花”就刻意讨好,俩人的交情,是片场里一起吃盒饭、一起对台词、一起熬大夜熬出来的;是私下里你给我带碗面,我帮你解个围,不掺半点功利心的热乎气。 有次记者问闫妮:“你总忘关晓彤姓啥,不怕她生气吗?”闫妮笑着说:“她才不会,我俩啥关系啊,她要是生气,早把我那暖手宝扔了”;关晓彤也跟着补刀:“她不光忘我姓啥,还忘过我生日呢,不过没事,我记着她爱吃的油泼面就行”。你看,真正的亲近,从不是记着对方的名字有多牢,而是哪怕忘了姓啥,也敢坦然开口,哪怕说错话,也知道对方会笑着接茬。 反观现在内娱的一些“塑料交情”——上一秒还在镜头前“姐妹情深”,下一秒就因为资源争抢互扯后腿;前辈对后辈要么“高高在上”,要么“虚与委蛇”,后辈对前辈要么“唯唯诺诺”,要么“刻意逢迎”,对比之下,闫妮和关晓彤那“忘姓又圆场”的小插曲,反倒成了内娱难得的“清流”。毕竟,无论是演戏还是做人,真诚永远比“场面话”管用,默契永远比“刻意讨好”暖心。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闫妮突然问关晓彤:“晓彤,我咋忽然忘了你姓啥?杨迪赶忙抢答“她姓关呀!”
【13评论】【31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