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家长看不下去了!”三年级《信息科技?》第一课,居然教学生怎么点外卖,家长看不下去,吐槽说:“主编你是咋想的,你还不如直接教他去送外卖呢,这三年级学生的价值观都还没有形成呢,不但不教孩子们勤俭节约,反而先教孩子们怎么去消费?” 当家长翻开孩子的小学三年级课本上册,看到第一课竟如此详细地教小学生点外卖时,内心满是困惑与震惊。 这是觉得现在学生玩手机的时间还不够多吗?还是担心他们不会随意挥霍钱财? 三年级的孩子,本就懵懵懂懂,对世界充满好奇却又缺乏足够的判断力和自控力。倘若他们拿着父母的手机乱点外卖,造成不必要的消费纠纷和经济损失,又该怎么办呢? 按常理来说,第一课本应先给孩子种下勤俭节约的意识种子,让他们明白金钱的来之不易,懂得珍惜与合理规划,之后再逐步引导他们进行正确的消费。 可如今这教材内容,完全违背了教育的基本逻辑和价值导向。 于是,家长的担忧进一步升级,发出灵魂拷问:“小学就教孩子们点外卖,那等他们上高中大学了,是不是就要教大学生们怎么搞网贷啦?等他们毕业了,刚好一边送着外卖,一边还着网贷,这些编教材的教授们,你们到底是何居心啊?” 从教育的本质来看,教材是传播知识、塑造价值观的重要载体,它应该传递积极向上、健康有益的内容,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而教三年级学生点外卖这一内容,看似是在结合现代生活实际,实则是在不经意间将消费主义过早地植入孩子幼小的心灵。 在当今这个物质丰富、消费诱惑众多的时代,孩子的消费观念本就容易受到外界影响。教材作为权威的教育资源,本应起到正确的引导作用,帮助孩子抵御不良消费观念的侵蚀,培养他们理性消费、勤俭节约的好习惯。 可是这样的内容却背道而驰,无疑是在给孩子错误的暗示,让他们觉得点外卖是一种正常且应该掌握的技能,而忽略了背后可能存在的过度消费、不健康饮食等问题。 更令人担忧的是,这种教育导向可能会引发一系列连锁反应。如果孩子从小就养成了随意消费的习惯,长大后很容易陷入消费主义的陷阱,为了满足一时的欲望而不顾自身经济能力,甚至可能走上借贷消费的不归路。 而编教材的专家们,作为教育领域的专业人士,本应具备更高的教育素养和社会责任感,却出现如此低级且违背教育规律的内容,实在让人难以理解。 教育是一项神圣的事业,容不得半点马虎和功利。教材的编写必须严谨、科学、符合孩子的身心发展规律和教育目标。 我们不能让教育成为消费主义的帮凶,而应该让它成为培养孩子健全人格、正确价值观的摇篮!
“有家长看不下去了!”三年级《信息科技?》第一课,居然教学生怎么点外卖,家长看不
乐菱说社会
2025-10-06 10:26:29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