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男子的母亲刚过世,继父就把他踢出家族群,霸占他母亲留下的房子,男子心寒不已:那房子是我父母离婚时,法院判给我母亲的,母亲打算留给我当婚房。继父却说,房子我也参与装修过,是我们夫妻共同财产,我占大份额,我先把房子要过来,将来两个孩子谁对我好,我留给谁。而法院的判决,让人意外。
法槌落下,北京的刘先生有点懵。母亲生前留下的房产,即便他是家中独子,最终到手的也不过六分之一;而他的继父,却毫无悬念地占据了其中一半的归属权。
从法律条文的角度衡量,这样的结果或许完全合规、无懈可击,可落到人心深处,那份冰冷的裁决却像一柄锋利的刃,猝不及防地扎进软肋,留下难以愈合的痛感。母亲的葬礼才刚落幕,那些尚未散尽的哀伤还萦绕在心头,他却在不经意间发现,自己已被继父从那个曾象征着亲情联结的 “家人” 群里移除 —— 这份猝不及防的疏离,比失去亲人的痛楚更让他心底发凉。
这套登记在刘先生母亲名下的房子,并非是在后续生活中与他人共同购置的共有物业,而是当年她结束与前任丈夫的婚姻时,经由司法机关按法定流程判决,确定归属她个人的资产。按照母亲生前的念想,这是要给他留作婚房的,一个母亲对儿子最朴素的期盼。
但事情在母亲再婚后起了变化。后续,继父主动提出,这套房子的数次装修费用,都是由他个人承担的。正是这些装修款,成了撬动整个天平的那个关键砝码。
在法律的计算里,婚后的共同投入,让这套房产的一部分性质变了。法院在核算财产时条理分明,给出了明确判定:首先将这部分财产认定为夫妻共同所有,作为配偶的继父,有权优先分得其中的二分之一。
唯有扣除前述部分后剩余的资产,方可被认定为刘先生母亲名下真正的遗产。按照继承法,配偶、子女、有扶养关系的继子女,都是第一顺序继承人。所以,继父、刘先生和他同母异父的妹妹,三个人再来平分。
一套房产,两道分割,最终形成了继父占大头,兄妹俩拿零头的局面。法律的逻辑链条严丝合缝,却无法缝合人心里的巨大裂痕。
母亲在世时,这个重组的四口之家,表面上总是和和气气的。刘先生也慢慢接纳了这位继父,以为日子就能这么平淡地过下去。
可母亲的突然离世,像一场突如其来的压力测试,瞬间让所有潜在的裂痕都崩开了。继父不再是那个尚算和气的长辈,一纸诉状,把刘先生和妹妹一起告上了法庭。
世间最能刺痛人心的,往往是脱口而出的话语。当记者带着质疑追问 “继子难道不算是儿子吗?”,这句话里的诘问,比任何行动都更让人难受。”,继父的回应直接戳破了那层窗户纸,他说,他和刘先生“不是一条心”。
一个“继子”的称谓,像公开宣告一样,将刘先生从家庭成员的身份中彻底剥离。至此,刘先生也彻底心寒,坦言自己“选择放弃”这段关系。
面对非议,继父有自己的解释。他说把刘先生移出群,是因为他母亲不在了,再留着不合适。面对房产归属的争议,他寸步不让地坚守立场,背后的想法其实再简单不过 —— 不过是想为自己的暮年寻一处安稳栖身之所,让往后的日子多一份踏实的依靠。
他还抛出了一个看似公允的“未来方案”:房子先放我这,以后看你们兄妹俩谁对我好,就留给谁。这话听着,像一个长辈的考验,实则却把亲情变成了一场交易。
他试图将一个法律上的权利问题,偷换概念成一场未来孝心的道德竞赛。这种“既要又要”的逻辑,在很多网友看来,无异于“老无赖”的虚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