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联合早报今天(10月4日)报道:“美国驻港澳总领事伊珠丽上任后,与被称为‘

士气沉沉 2025-10-04 19:50:38

新加坡联合早报今天(10月4日)报道:“美国驻港澳总领事伊珠丽上任后,与被称为‘反中乱港分子’的人士会面。中国外交部驻港公署特派员崔建春本周约见伊珠丽,要求她不要见不该见的人。美国国务院则回应称,美国外交官的职责是代表国家,在全球推进美国利益。” 这事儿听起来就很有意思,就像一出刚刚拉开序幕的戏,主角刚登场,台词就充满了火药味。 新加坡联合早报的报道点出了一个核心矛盾:美国驻港澳总领事伊珠丽,一位新上任的外交官,上任后的一个举动,直接触动了中方最敏感的神经。 她与一些被北京方面明确贴上“反中乱港分子”标签的人士见了面。这个消息一出,就像往平静的湖面扔了一块石头,涟漪迅速扩散。 中方的反应来得很快,也很直接。外交部驻港公署特派员崔建春直接把这位新上任的美国总领事请去谈话。这种“约见”在外交辞令里,分量可不轻,它不是一次友好的茶话会,而是一次严肃的交涉。 崔建春传递的信息更是简单明了,甚至带着几分不容置喙的口吻:不要见不该见的人。这句话的背后,是一条清晰划定的红线,意思是香港的事务,哪些能碰,哪些是禁区,你们作为外交官心里得有数。 这番表态,无疑是向外界,特别是向华盛顿,重申了北京在维护香港国家安全问题上的坚定立场和零容忍态度。 面对中方的强硬表态,华盛顿方面似乎早有准备,或者说,这本身就是他们剧本里的一部分。美国国务院的回应堪称教科书级别,听起来滴水不漏,但又立场坚定。 他们说,美国外交官的职责就是代表国家,在全球范围内推进美国利益。这句话翻译过来就是:我们会见谁,是我们自己的事,是基于我们国家利益的考量,轮不到别人来指手画脚。 这等于直接顶回了中方的警告,并且把“会见某些人士”这件事,直接定义为了“美国利益”的一部分。这背后的意味就深长了,它暗示着在美国看来,与香港社会特定群体的接触,是其长期战略的一部分,并不会因为北京方面的不满而改变。 这整件事,如果孤立地看,或许只是一次普通的外交摩擦。但如果把它放到更宏大的背景下去审视,就会发现它其实是中美两国在香港这个特殊舞台上持续博弈的一个缩影。 自从《香港国安法》实施以来,香港的政治生态和社会氛围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在很多人看来,过去那种充满活力的公民社会和反对派声音,已经大幅沉寂。 在这样的背景下,一位新上任的美国总领事,选择去见那些如今在政治上处于边缘,甚至被视为“禁忌”的人物,其象征意义远远大于会面本身。 这像是一种试探,也是一种姿态,意在表明美国并没有忘记香港,依然关注着这里的人权、自由和自治状况。 这背后其实是两种完全不同逻辑的碰撞。在中方看来,香港已经由乱及治,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任何外部势力试图干预香港内部事务,与那些破坏香港稳定的人士往来,都是对中国主权的挑战,是绝对不能接受的。 而在美方逻辑里,香港作为一个国际金融中心,其成功根植于“一国两制”所承诺的高度自治和自由。与不同政治光谱的人士会面,了解真实情况,是他们作为外交官的“例行公事”,也是其全球战略中“价值观外交”的体现。 他们不认为这些人是什么“乱港分子”,而是“民主派人士”或“公民社会代表”。这种定义上的根本差异,导致了双方在同一个问题上,永远说不到一块去。 伊珠丽的这次会面,以及随之而来的外交交锋,更像是一个信号。它预示着在未来,香港依然会是中美角力的一个前沿阵地。 每一次看似不经意的会面,每一句措辞强硬的外交声明,都可能是在为下一步的棋局做铺垫。这盘棋下得很复杂,每一步都牵动着地缘政治的神经。这不仅仅是关于几个人的会面,而是关于两种制度、两种价值观的较量。 当外交官们在北京和华盛顿之间穿梭,当他们在香港的会议室里握手或交谈时,他们究竟是在“推进利益”,还是在“干涉内政”? 或许,答案取决于你站在哪一边,以及你如何解读这个越来越复杂的时代。这出戏会如何发展,恐怕谁也说不准,但可以肯定的是,类似的交锋,未来还会不断上演。对此,你又有什么看法呢?

0 阅读:2
士气沉沉

士气沉沉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