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蒙古的年轻人最想远离的,其实不是贫穷,而是邻近的内蒙古。 先说说贫穷这事儿,其实这些年外蒙古的经济并不算差,2023年的GDP已经涨到203亿美元了,比起前些年翻了不少,虽然跟周边比不算顶尖,但也绝不是穷到过不下去的地步。 真正让年轻人别扭的,是内蒙古那肉眼可见的发展速度,简直像面镜子,照得他们心里不是滋味。 2024年内蒙古的经济总量已经突破2.6万亿元,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40077元,城乡差距还在不断缩小,单说新能源发电量就有1969亿千瓦时,增长了27.9%,还有那些增速几十倍的稀土产业、高技术制造业,这些数字在外蒙古年轻人眼里,既刺眼又让人焦虑。 但比经济差距更让他们想躲开的,是那种身份认知上的冲击。两边都住着蒙古族同胞,说着相近的语言,有着相似的文化根脉,可日子过出的成色却差了一大截。 有蒙古国记者去内蒙古采访,回来感慨以前印象里的蒙古包、马头琴,如今都换成了大数据中心、人工智能实验室,乌兰察布的风力发电机和鄂尔多斯的光伏电站,把草原变成了绿色科技基地。 这种“既熟悉又陌生”的变化,让外蒙古年轻人心里很复杂。他们既好奇又有点抵触,毕竟谁也不想总活在邻居的光环下头。 更关键的是,外蒙古国内的舆论环境一直在悄悄给年轻人“吹风”。 这些年冒出不少极端民族主义组织,像“达亚尔蒙古”“泛蒙古运动”之类的,打着“爱国”旗号推行排华政策,甚至还发生过攻击内蒙古籍游客的事儿,逼着人下跪道歉。 虽然乌兰巴托市长后来专门道歉,总统也说极端民族主义有害,但这些事儿在年轻人心里留下的阴影可不浅。 加上有些媒体很少提内蒙古的真实发展,反而总强调所谓的“差异”,时间长了,不少年轻人就觉得跟内蒙古走得近会“丢面子”。 还有外蒙古一直奉行的“第三邻国”政策,也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年轻人的选择。他们跟美日欧都搞了战略伙伴关系,还建了蒙美日三边会晤机制,总想着靠这些“外部力量”抬升自己的地位。 年轻人从小听着这些宣传,自然会觉得往西边的欧洲、东边的日韩跑更“有前途”,反而把近在咫尺的内蒙古当成了“需要避开的参照系”。 可实际上,内蒙古作为中蒙俄经济走廊的核心节点,光是跨境贸易和文化交流带来的机会就不少,蒙古国《世纪报》记者去通辽看了治沙工程,都忍不住想把那些技术带回国,可这些真实的合作图景,很多外蒙古年轻人根本没机会了解。 说到底,这种“想远离”不是因为真的讨厌,更多是被舆论误导后的逃避,是面对差距时的手足无措。 要是能抛开那些极端言论的干扰,实实在在看看内蒙古的发展,那些让草原更绿的生态技术,那些让日子更好的产业升级,那些多民族和谐共处的样子,说不定年轻人会发现,邻居的成功从来不是威胁,反而能成为自己的借鉴。 毕竟友邻腾飞则己身亦兴,这句谚语放在哪儿都不过时。
外蒙古的年轻人最想逃离的其实不是穷困,而是隔壁的内蒙古。乌兰巴托的冬天取暖还靠
【96评论】【101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