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国又破防了,这次是因为人才。不是中国的人才比韩国有多优秀,而是韩国的退休之人一

星星有话讲 2025-10-02 14:00:03

韩国又破防了,这次是因为人才。不是中国的人才比韩国有多优秀,而是韩国的退休之人一个个都跑到了中国再次就业,开始为中国的发展做贡献了。   韩国又因为人才的事儿坐不住了,不少人发现,不是中国的人才比韩国有多拔尖,而是韩国那些刚退休的顶尖人物,一个个都跑来中国接着干活,还实实在在帮着中国搞发展。 就说宋益浩教授吧,这人可不是普通人,1982 年从首尔大学毕业,后来在美国拿了博士学位,28 岁就成了 KAIST 的助理教授,创下这所顶尖学府最年轻的任职纪录,之后在那干了 37 年,还是韩国科学技术翰林院的院士。 可今年 2 月一退休,他没留在韩国,直接去了成都电子科技大学当教授。 说白了,不是他不想在本土继续研究,KAIST 有规定,退休教授想留任,得每年拿到 30 亿韩元以上的项目,这门槛实在太高。 还有更让人唏嘘的,韩国 “国家学者” 前两名,李永熙和李淇明,也都来了中国。 李永熙是碳纳米管技术的权威,这技术能帮着突破芯片小型化的瓶颈,对半导体和电池研究太关键了。 他之前在韩国成均馆大学当教授,领导的团队论文引用率常年排全球前 1%,可一退休,团队直接解散了,在韩国找不着稳定的研究岗位,最后被湖北工业大学请去,专门建了一万多平米的研究所。 李淇明是理论物理学家,研究量子计算的,之前是韩国高等研究院副院长,退休后也只能来北京雁栖湖应用数学研究院继续学术生涯。 这事儿真不能怪这些专家 “跑路”,韩国现在劳动力老龄化得厉害,大企业里 50 岁以上员工占比都超过 20 多岁的了,可很多企业搞 “60 岁强制退休”,快退休时薪资能砍一半,退休后养老金又少,不少人只能去当护工、保安。 科研圈更憋屈,像李永熙那样,退休了团队就没了,想继续做研究都没平台。 反观中国,正好需要这些有经验的人才,半导体、量子技术这些领域要突破,就得靠他们这样的行家。 而且中国给的条件实在贴心,不仅有高薪,还给建实验室、配团队,研究经费也给得足。 有调查显示,韩国 61.5% 的院士近五年都收到过海外邀请,其中 82.9% 来自中国,超过一半的人还愿意考虑。 这么看,不是韩国的人才不值钱,也不是中国本土人才不行,实在是中国给了这些退休专家一个能继续发光的舞台,而韩国自己没能接住这些宝贵的经验和智慧。 当然,以上都是个人观点,对此您有什么不同的看法,可以在评论区留言讨论!!!

0 阅读:336
星星有话讲

星星有话讲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