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美国教授说了句大实话,台下掌声就没停过,他说,两千年,中国,从没跨过那片海去打他们。一次都没有。反倒是他们,隔三差五就想把战火烧到中国家门口。 南海的军舰对峙几乎成了常态,美国三天两头派战舰开到南海来,还打着所谓“航行自由”的旗号,军舰雷达全开,甲板上的战机随时待命,这哪像是正常路过,更像是赤裸裸的挑衅。 几年前,美国还直接动用双航母编队驶入南海,摆出的姿态完全是要通过武力压中国一头,身处这一片区域的人很清楚,所谓的自由不过是把枪摆在别人门口。 而这种来自海上的威胁,并不是今天才出现的,从近代开始,中国就一次次被这些远道而来的舰队碾压。 1840年,英国军舰开进广州,理由不过是中国不想让鸦片继续毒害子民,他们用炮火打开城门,把中国拖入了割地赔款的局面。 数年后,英法联军又来了,他们一路打到北京,把圆明园劫掠一空,再放上一把火,当时的中国根本不是对手,眼睁睁看着自己的财富和尊严被船队运走。 紧接着,日本学了西方的制度,1894年,甲午战争爆发,日本舰队在战场上击沉了北洋水师,夺走了台湾,还要走了两亿多两白银。 不到十年,1900年的八国联军进一步把这种侵略推到极致,他们从天津大沽口登陆,杀进北京,罪行罄竹难书。 战争结束后,清政府被逼签下《辛丑条约》,赔款总额高得惊人,相当于把未来几十年的国库都掏空,每一次重大的国难,几乎都是从海上打来的。 但中国自己并不是这样行事,明朝郑和的船队在世界上堪称空前,数百艘大船,数万人远航,从南海出发一路横跨印度洋到达非洲。 这样的规模,哪怕用在征战上也足够震慑半个世界,但这些船只装载的不是兵器,而是丝绸、瓷器、茶叶。 靠近海外的港口,郑和都带头送礼,进行交换,他带去的是贸易与友好,而不是火烧和掠夺,即使遇到挑衅,也是自卫还击,从不主动侵占土地。 汉唐宋,那时候中国已是航海大国,造船技术都走在世界前列,海上丝绸之路开通,商船驶向东南亚和更远地方,但这些船只的角色是商人,而不是征服者。 广州作为唐代世界性大港,政府设立了专门的市舶司来管理贸易,宋代的商船能一次横渡数千里海洋,但其脚步停留在生意与交流,从没听说谁带军队跨洋去侵占别国。 这种对比一眼就能看清,几百年来,中国的海洋观念是用来往来沟通,而不是征服战争。 但是西方在大航海之后,把海洋当作殖民的通道,把漂泊的船只变成了压迫和掠夺的工具,这就是我们和他们最大的区别。 这一切串在一起,足以解释为什么那位教授的话能得到掌声,因为两千年里,中国没有一次跨洋发动侵略,而他们却一而再、再而三把战火推来。 从古到今中国的出发点没有变过,海洋是用来交流,不是用来侵占,但面对频繁的挑衅,中国的态度早就很清楚——不去挑起战争,但也绝不会容许战火烧进自己家门。
中国港口开征反制费,美企船队慌了,全球海运要变天?2025年10月14日,美国要
【3评论】【6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