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这个人再坏,也没有杀汉献帝。   他的儿子曹丕,也没有杀汉献帝,而是禅让完后

世界今若在 2025-10-01 19:49:48

曹操这个人再坏,也没有杀汉献帝。   他的儿子曹丕,也没有杀汉献帝,而是禅让完后,将其贬为山阳公,汉献帝做山阳公后,还活了几十年,妻妾成群,子孙兴旺。   再看看司马家族,江山是别人的,身无寸功。   其实,大家都知道,江山这种东西,谁都想要,但到底怎么拿、怎么守,每个人的选择都不一样。   曹操父子虽然也有野心,但他们懂得在关键时刻留条活路。   说到底,这也是一种智慧。你要是把事情做绝,可能短期内稳了,但后患无穷。   而司马家族的做法,就是典型的“狠”,不留后路,成王败寇。   可历史也证明,这样的手段虽然有效,但后续的麻烦也不少。   晋朝刚建立那会儿,表面上风平浪静,实际上各种矛盾早就埋下了种子。   有时候回头看三国这段历史,真觉得权力面前最能看清一个人的底线。   曹操、曹丕手握大权时,没选择把汉献帝一刀解决,而是给了他个好去处。   这种宽容,其实很难得。   毕竟,那个年代讲究的就是你死我活,哪有几个人能做到这一点?   反观司马懿、司马昭这些人,虽然靠着各种手段最终夺得天下,但他们的方式让人很难心生好感。   你说他们是能人吧,确实有本事,但说到底,少了点人情,多了点冷酷。   其实,历史上很多大人物,最后都栽在“太绝”上。   你一味地追求权力,什么都不顾,最后往往会被反噬。   曹操、曹丕虽然野心勃勃,但他们的克制让人看到了权谋之外的一点温度。   司马家族则完全是另一种风格,手段凌厉,目标明确,但这种方式也让他们的江山始终不稳。   晋朝没多久就陷入八王之乱,各种内斗不断,说到底,还是前期埋下的隐患。   聊三国这些事,其实不只是说过去的故事,更多的是让人思考现代社会的很多现象。   权力面前,如何把握分寸?   怎么做到既能实现目标,又不伤害无辜?   这个问题放到今天依然有意义。   无论是企业管理,还是家庭关系,甚至是国际事务,懂得给别人留条路,往往比一味地打压、排挤更能让局面长久。   很多人觉得“成王败寇”是常态,可历史多次证明,做事太绝往往后患无穷。   身在这个时代,尤其是我们国家正在快速发展的时候,回头看这些历史,其实对我们有很大借鉴意义。   无论是在台岛问题、民族团结还是国际关系上,适度的宽容和底线思维,永远比蛮干来得更稳妥。   历史已经反复证明,赢得一时不算真赢,只有能善始善终,才是真正的赢家。   所以,说到底,曹操哪怕再坏,至少没对汉献帝下死手,这点就比很多后来的权臣强。   司马家族虽然最后得了天下,但他们的狠辣也让人后背发凉。   三国的故事讲到最后,其实还是一句话:得势容易,守住底线更难。   历史不会骗人,谁做得绝,谁做得宽厚,时间都会给出最公正的答案。   参考:曹丕篡夺汉献帝皇位后 曹丕为何没有杀汉献帝——中华网

0 阅读:58
世界今若在

世界今若在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