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下,全世界都在看中美谁先撑不住。现在是中国有货卖不出,急着赚钱,美国是有钱买不到,急着花钱。 这不仅是两个国家的僵持,更是全球供应链与市场的博弈。中美的拉扯导致了大宗商品价格的剧烈波动,各国出口和产业节奏都被迫跟着摇摆,他们都在观望谁先露出疲态。 中国的工厂还在满负荷运转,生产线下来的产品质量和数量都没缩水,但海外订单的增速慢了下来,尤其是一些传统的欧美市场,不少采购商开始持观望态度,导致货物在港口和仓库积压。 企业想尽快把货卖出去回笼资金,毕竟生产线不能停,工人工资、原材料成本每天都在产生,这种 “有货卖不出” 的压力正顺着产业链往下传导,从大型制造商到中小供应商都能感受到。 美国那边则是另一种焦虑。消费者手里不是没钱,疫情期间的补贴政策让不少家庭有了一定的储蓄,加上就业市场逐渐回暖,大家的消费意愿其实不低。 但问题出在 “买不到” 上,超市里缺的不只是日用品,汽车经销商的停车场里,新车库存也比正常年份少了一大半,甚至出现了消费者要等几个月才能提到车的情况。这种短缺不是因为生产能力不够。 而是供应链出了问题,从原材料运输到港口卸货效率,再到国内物流配送,每一个环节都有延误,导致商品没办法及时送到消费者手里,商家看着订单却只能着急。 这场拉锯战带来的影响早已超出两国范围,最直接的就是大宗商品价格的上下波动。比如铁矿石,中国是全球最大的铁矿石进口国,当中国制造业需求放缓时,铁矿石价格就会出现下跌。 而美国一旦公布新的基建计划,市场预期钢铁需求会增加,价格又会立马反弹。这种剧烈波动让其他国家的企业很难制定生产计划,比如东南亚的汽车零部件厂商,既要看中国的原材料供应价格,又要盯着美国的市场需求变化,稍微判断失误就可能面临亏损。 欧洲的情况也不好过,不少欧洲企业的供应链既依赖中国的中间产品,又依赖美国的终端市场。比如德国的汽车制造商,发动机的部分零部件需要从中国进口,组装好的汽车又有很大一部分要卖到美国。 现在中国这边零部件运输可能延迟,美国那边消费者提车等待时间变长,直接导致德国车企的生产节奏被打乱,部分工厂甚至出现了短暂停工的情况。 就连一些资源出口型国家,也被这场拉锯战牵着走。澳大利亚的煤炭和天然气出口,一方面要看中国的能源需求变化,另一方面又受美国能源政策的影响;巴西的大豆出口,既依赖中国的粮食进口需求。 又要关注美国的生物燃料产业政策。这些国家原本稳定的出口节奏被打破,只能跟着中美经济的波动调整自己的出口策略,不少企业都在观望,不敢轻易扩大生产规模。 现在全球都在盯着中美两国接下来的动作。中国最近出台了一系列稳外贸的政策,比如优化跨境物流通道、加大对中小外贸企业的信贷支持,帮助企业开拓新兴市场,试图缓解 “有货卖不出” 的压力。 美国也在想办法解决供应链问题,比如推动港口 24 小时运营、加大对国内物流企业的补贴,加快商品的流通速度。 这场经济拉锯战到底会持续多久,谁也说不准。但有一点可以肯定,最终的结果不会是一方 “撑不住”,更可能是双方在磨合中找到新的平衡点,而这个过程中,全球供应链和市场格局也会跟着发生变化。 最后想问问大家,你们身边有没有感受到这种经济拉锯战的影响?比如买进口商品时有没有遇到缺货,或者身边做外贸的朋友有没有提到订单变化?欢迎在评论区聊聊你们的观察。
我勒个去,今天刷到个新闻,给我看傻了。给银行里的人塞1.1个亿的好处费,就能换
【81评论】【75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