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鲜和韩国先后废除汉字,为何韩国还用中文,而朝鲜却废得彻底? 这事得从194

谈古论今朝 2025-10-01 00:44:47

朝鲜和韩国先后废除汉字,为何韩国还用中文,而朝鲜却废得彻底? 这事得从1945年说起。二战结束后,朝鲜半岛脱离日本殖民统治,民族主义情绪高涨,南北双方几乎同时掀起了“去汉字化”运动。 朝鲜在1948年率先全面废除汉字,连老旧建筑门楣上的汉字都被清理得干干净净;韩国同年颁布《韩文专用法》,虽允许在括号中加注汉字,但公共场合也难觅汉字踪影。 然而七十多年过去,朝鲜的谚文彻底取代了汉字,韩国却在法律、学术等领域重新引入汉字,甚至身份证上都保留着汉字姓名。这对同文同种的兄弟国家,为何走上了截然不同的文字道路? 先看朝鲜这边。金日成领导的朝鲜政府铁了心要和汉字划清界限,1949年颁布法令后,仅用二十年就系统性清除了公共空间的汉字。 这么做一是为了摆脱中国文化影响,二是要建立纯粹的民族认同。毕竟朝鲜半岛被中国文化笼罩了两千年,汉字曾是贵族和官僚的专属工具,普通百姓根本不认识。 但废除汉字后,问题很快暴露出来。朝鲜语70%的词汇来源于汉字,谚文作为表音文字,同音词太多,像“의사”既能指“医生”也能指“义士”,法律条文和学术论文里全是这类歧义。 更麻烦的是,朝鲜的历史文献全是汉字写的,新一代人根本看不懂《李朝实录》等古籍,文化传承出现断层。 咋办呢?朝鲜政府想出个折中办法:公共场合坚决不用汉字,但教育体系里必须教。从小学一年级开始,学生每周要学两小时汉字,高中毕业时得掌握2000个常用汉字,大学还要再学1000个。 平壤的图书馆里,中文教室常常座无虚席,年轻人为了就业也在拼命学中文。不过这种“教育保留、应用分离”的政策效果有限,学生缺乏实际使用场景,对汉字的理解大多停留在课本层面。 再看韩国。韩国的“去汉字化”之路充满波折。1970年朴正熙政府全面禁止小学汉字教育,结果闹出不少笑话。 1999年韩国高铁因“防水”与“放水”同音,导致15万根枕木报废,损失惨重。法律界更头疼,“대리”这个词没汉字标注,一方说是“代理”,一方说是“大里”(地名),官司打了三年才理清。 民众日常生活也受影响,同名同姓的人太多,身份证上不标汉字根本分不清。 现实倒逼韩国政府妥协。1998年韩国恢复汉字教育,2005年废除《韩文专用法》,法律条文、学术论文开始重新加注汉字。 现在韩国高中生要掌握1800-2000个常用汉字,高考语文还会考汉字注音题。但年轻人的汉字水平还是堪忧,2025年调查显示,98%的韩国高中生写不出“韩国”的汉字“韓國”,普通本科生掌握的汉字通常不超过50个。 这也难怪,韩国汉字课是选修课,家长和学生更愿意把时间花在英语等实用科目上。 说到底,两国对汉字的态度差异,根子在历史和现实需求不同。朝鲜追求绝对的民族独立,不惜切断与汉字的联系,即便教育里保留汉字,也只把它当作解读历史的工具。 韩国则更务实,既要摆脱殖民阴影,又离不开汉字的表意功能,只能在“去”与“留”之间摇摆。这种差异还体现在文化传承上:朝鲜年轻人能背《论语》里的汉字句子,却未必会在手机里打汉字;韩国中学生可能写不出“韩”字,却能用“欧巴”“欧尼”和中国人聊得火热。 文字政策从来不是孤立的存在,它背后是国家认同、文化自信和现实利益的博弈。朝鲜的彻底和韩国的纠结,都折射出汉字在东亚文化圈的复杂命运。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0 阅读:48

评论列表

谢某之

谢某之

2
2025-10-01 01:49

中朝友谊?但是去汉最彻底的,你说这个友谊有多少水份,还是我帮他们死了那么多人的情况下,说忘恩负义都不够

谈古论今朝

谈古论今朝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