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0年,李玉安得知儿子当兵被拒,他为儿子来到军营,拿着小学课本,对部队首长说

谈古论今朝 2025-10-01 00:44:31

1990年,李玉安得知儿子当兵被拒,他为儿子来到军营,拿着小学课本,对部队首长说:“我就是这里面说的烈士!” 没人知道,这从黑龙江巴彦县农村赶来的老汉,不是来耍蛮要说法的,他手里那本卷了边的课本,藏着一段被误记四十年的抗美援朝英雄史。课本里“烈士李玉安”的记载,出自魏巍的《谁是最可爱的人》,文章专门写了1950年松骨峰战斗,而李玉安,正是当时38军112师335团1营3连的战士,那场仗,他差点把命丢在朝鲜的阵地上。 当年3连的任务是堵截南逃的美军,几十号人守着光秃秃的松骨峰,没有工事遮挡,只能靠土坡、石头当掩护。美军有坦克、飞机,还有密集的炮火,3连的战士们子弹打光了就拼刺刀,刺刀弯了就用枪托砸、用石头砸,最后连树枝都成了武器,全连伤亡超过九成。战斗结束后,战友们在尸体堆里找李玉安,见他胸口、胳膊各中一枪,没了气息,就把他算进了烈士名单,后来魏巍采访部队,把这段写进文章,课本收录后,“烈士李玉安”就成了全国学生都知道的名字。 可李玉安没真的牺牲,他昏死过去后,被路过的朝鲜老乡救了,藏在山洞里养伤。等伤稍微好点,他想归队,却发现部队已经转移,当时通讯落后,根本找不到大部队的踪迹。没办法,他只能揣着一身伤痛回国,回了巴彦县的老家,没跟任何人提过松骨峰的事,更没说自己就是课本里的“烈士”。 之后几十年,他就像个普通农民一样过日子,种过地,后来在当地粮库找了份临时工,扛粮食、守仓库,啥苦活累活都干。粮库的同事只知道他身体不好,胸口有旧伤,却没人知道这伤是跟美军打仗留下的;家里孩子用课本学《谁是最可爱的人》,指着“李玉安”问他,他也只说“重名而已”,从不多解释。有人后来问他为啥不说,他总红着眼眶摆手,“一起打仗的兄弟都没了,我活着就够了,哪还好意思拿这事要好处”。 1990年,儿子李建民满了18岁,从小就听父亲说“当兵光荣”,一门心思要报名参军。体检、政审都过了,可最后因为名额有限,没能穿上军装,李建民在家躲着哭了好几天,饭都吃不下。李玉安看着儿子难受,自己也急得睡不着,琢磨来琢磨去,实在没别的办法,才想起孩子课本里的内容——他知道部队讲纪律,可他更想圆儿子的当兵梦,这才揣着课本找去了军营。 一开始部队首长也犯嘀咕,哪有“烈士”活着来认亲的?可等李玉安说出松骨峰战斗的细节,比如当时连长是戴如义,战友胡传九牺牲前还抱着敌人滚下山,自己中枪后是靠咬着草根没昏死透,首长赶紧查档案核对,这才确认,当年确实是误记,李玉安真是那场硬仗里的幸存者。 后来部队不仅批准了李建民的入伍申请,还专门请李玉安给新战士讲战斗故事。可李玉安还是老样子,讲战友的牺牲时眼泪止不住地流,说起自己的功劳就一句话带过,他总跟战士们说,“别记着我李玉安,要记着那些没回来的兄弟,当兵就得对得起身上的军装”。 现在想想,李玉安这人才是真英雄,比起现在有些人稍微有点成绩就到处炫耀,他被误记成烈士四十年,默默过着普通人的日子,从没拿过去的功绩谋过半点私利,直到为了儿子的心愿,才不得不站出来。而且他的出现,也纠正了史料里的小偏差,让更多人知道松骨峰战斗背后,还有这样一位低调到骨子里的英雄,这份纯粹太难得。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0 阅读:9
谈古论今朝

谈古论今朝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