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网友说,眼下,全世界都在看中美谁先撑不住。现在是中国有货卖不出,急着赚钱,美国是有钱买不到,急着花钱。中美经济这场漫长的拉锯战,到了一个很微妙的节骨眼。 大家怎么看,一起评论区唠唠! 这场经济拉锯战打到今天,好似全球都捏着一把汗,谁都想看看中美这两个经济巨头到底谁先露怯。 数据最能说明问题,2025年8月,中国对美出口暴跌33.1%,创下近七年最大跌幅,细看各行业,情况更耐人寻味,纺织品、家具这些传统优势产业受创最重,关税顶到70%的高位。 企业根本扛不住,耐克把运动鞋产线搬到越南后,中国对美鞋靴出口直接跌了17.1%,手机行业也不好过,40%的关税压顶,再加上苹果把15%产能转去印度,出口额硬是降了18.9%。 但也有逆势上扬的行业,集成电路出口不降反增,涨了32.8%,全靠全球AI热潮撑着,稀土和化工原料更是大涨34.66%,因为像F-35这样的高科技产品离不开中国的镝铁合金。 有意思的是,一些企业还玩起了“曲线救国”,把光伏组件、船舶通过东南亚转口,成功把关税从30%降到5%。 美国这边的日子也不好过,明明是想花钱,却总觉得差点意思,8月份个人消费支出在涨,但通胀顽固不化,核心物价涨幅死死卡在2.9%,就是降不到美联储定的2%目标线,问题出在哪?供应链打结了。 美国现在大搞AI基建,却发现最缺的就是电力设备,重型燃气轮机近一半靠进口,核电站的关键部件早就不会造了,连钢材都得靠外国。 更要命的是,关税加得越高,这些进口部件越贵,项目成本动不动就多出几亿美元。 零售市场更是怪象频出,终端需求不小,但生产商和批发商都不敢大量备货,就怕关税政策一变,手里的货就砸了,服务业通胀连涨四个月,年化率飙到4.1%,主要是工人不够用,焊工、电工这些技术工种严重短缺。 而这场较量看似是贸易战的延续,实则暴露出两个经济体的深层问题,中国在产业升级的关键期遭遇市场封锁,美国想重振制造业却发现基础早已虚化,谁能先破局,恐怕得看谁能更快解决自己的短板。 面对这种局面,中国和美国都在各显神通,中国首先甩开膀子开拓新市场,对东盟出口在2025年上半年就达到3225亿美元,比对美出口多出1000多亿,不少企业在东南亚布局得明白。 比如雅迪专门研发了适合当地气候的电动车,还带自动制冷功能,仅无锡锡山区的电动车出口就涨了19.5%。 中东欧市场更是成了新宠,前四个月出口增长10.7%,比亚迪和宁德时代在匈牙利建厂,带动当地成为全球第二大电动车生产国,借着中欧班列的便利,从郑州到布达佩斯的物流效率提升了30%,整个供应链都活络起来。 美国这边想靠“友岸外包”破局,却处处碰壁,转去越南的订单频出问题,耐克的鞋厂天天收到质量投诉,开胶问题比以前多了三成。 想找其他供应商,可人家要么做不出来,要么要价太高,一个器官运输箱,以色列厂商说要三年,中国厂家三个月就搞定了。 最尴尬的是,美国想摆脱中国供应链,却发现处处都离不开中国制造,波音飞机上万架都用着中国零件,特斯拉40%的电池来自中国企业,就连转去印度组装的苹果,核心零件还得从中国运。 整个局势像个连环套,美国关税赶走了中国的普通商品,却留下了那些短期无法替代的关键部件;中国失去了部分美国市场,却在全球布局了35个工业园和163个制造中心,产业链反而铺得更开。 专家说美国想建个像中国这样的制造业体系,没个几十年根本不行,可中国已经在全球建起了新的朋友圈,从东南亚到中东欧,从非洲到拉美,处处都能看到中国制造的身影。 这场拉锯战的走向,与其说是看谁先撑不住,不如说是在考验谁能更快适应新规则。 中国正从单纯依赖美国市场,转向全球化布局;美国则不得不在重振制造业和维持物价之间寻找平衡,这场博弈,远没到分出胜负的时候。 对此,大家有什么想说的呢?欢迎在评论区踊跃留言!麻烦看官老爷们阅读后点赞关注,谢谢! (个人观点,理性观看)
美国打压成功?中国GDP降至美国的59%?全球老二的崛起被打断?2024年中国G
【2评论】【3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