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0年9月的一天,一位衣衫褴褛、满脸黝黑的叫花子,来到陕西旬邑马栏镇驻地,团

春秋说史 2025-09-30 18:42:02

1950年9月的一天,一位衣衫褴褛、满脸黝黑的叫花子,来到陕西旬邑马栏镇驻地,团长邓仕均看到他,立即下跪磕头。 1950 年 9 月,陕西旬邑马栏镇的军营门口,一个背着竹背篼、衣衫破烂得能看见补丁里补丁的老者,正怯生生地打听 “邓仕均团长”。 当身着军装、身姿挺拔的邓仕均快步走出时,老者突然红了眼,颤巍巍喊出 “娃” 的瞬间,谁也没想到,这位看起来像叫花子的老人,竟是邓仕均分离 18 年、以为早已不在人世的父亲邓元高。 下一秒,更让人泪目的一幕发生了,33 岁的邓仕均 “扑通” 一声跪在地上,对着父亲重重磕了三个头,哽咽着喊 “爹,我对不起您”,父子俩紧紧抱在一起,哭声在营区里回荡,在场的官兵看着这一幕,无一人不红着眼眶抹眼泪。 谁能想到,为了这一天,50 多岁的邓元高走了 18 天的生死路。 1932 年,15 岁的邓仕均瞒着家人参加红军,此后 18 年音信全无,家里人找遍了周边,都以为他早已战死沙场。 1950 年全国解放后,邓仕均终于有机会写信回家,邓元高收到信时,手都抖得拆不开信封,当即决定:徒步去找儿子! 他背着竹背篼,拉上侄儿从四川苍溪出发,一路上没钱坐车,就靠编竹席换几个干粮钱,实在换不到钱,就只能乞讨。 山路崎岖难走,一双草鞋穿不了几天就磨破了底,他就光着脚走,脚底的血泡破了又起,起了又破。 历时 18 天,穿破了 3 双草鞋,步行到西安后才好不容易搭上车,终于抵达马栏镇的军营。 重逢后,邓仕均亲自给父亲洗澡、理发,看着父亲满是老茧和裂口的手,想起 18 年里父亲可能承受的担忧,他红着眼眶说 “爹,以后我再也不跟您分开了”。 他还带着父亲参观军营,给战士们讲父亲编竹席的手艺,把 18 年的分离遗憾,一点点补回来。 可谁也没料到,这份重逢的温暖只延续了一年。 1951 年,邓仕均赴朝鲜战场,在惨烈的战斗中壮烈牺牲,年仅 35 岁,不仅没能再见到父亲,连未出生的女儿都没来得及看上一眼。 毛主席得知消息后,亲自下令 “不惜一切代价抢回英雄遗体”,只为让这位功臣魂归故土。 如今,邓元高当年寻子的竹背篼,还静静陈列在军事博物馆里,竹篾上的磨损痕迹,记录着那段千里寻亲的艰辛。 而邓元高的破衣和草鞋,也被制成展品,每当官兵看到这些物件,就会想起那位徒步千里寻子的父亲,想起那位跪地磕头的团长。 他们的故事,早已不是简单的父子情深,更是革命年代里,无数英雄舍小家为大家的缩影,这份家国情怀,至今仍在激励着我们。 对此,你有什么看法呢? 【信源:《邓仕均传》、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0 阅读:69
春秋说史

春秋说史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