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9月27日,联合国安理会根据第2231号决议重启对伊朗制裁,涵盖武器禁运、铀浓缩限制及导弹技术转让禁令。中国作为2015年伊核协议签署国,曾投票支持该决议,但当前面临两难:若严格执行制裁,需停止进口伊朗石油(2024年占中国原油进口10%),这将推高国内能源成本;若继续采购,则可能触发美国二级制裁,影响在美资产及跨国业务。数据显示,中国2025年前8个月自伊朗进口原油同比减少12%,部分转向俄罗斯(占比升至27.3%)和非洲油源。 中国应对策略的局限性 中国尝试通过“石油换装备”模式规避美元结算,例如以北斗导航技术交换伊朗原油,但美国已扩大制裁范围至参与该交易的中国实体。2025年7月,美国财政部将舟山锦润石油等中企列入SDN清单,冻结其海外资产,直接打击中伊石油贸易结算通道。此外,国际原子能机构(IAEA)核查受限导致伊朗核活动不透明,加剧国际社会对其核意图的疑虑,使中国难以公开支持伊朗。 地缘博弈的深层矛盾 伊朗将制裁归咎于美国“极限施压”,并威胁退出《不扩散核武器条约》,若成真将引发中东军备竞赛。中国虽主张对话解决,但需在安理会框架下平衡与俄、欧关系:俄罗斯支持伊朗抵抗美国霸权,而英法德推动制裁以维护伊核协议残存影响力。这种分裂使中国陷入“规则遵守者”与“务实合作者”的身份冲突,削弱其全球治理话语权。 1. 能源安全与道义责任的博弈:中国对伊朗石油的依赖使其在制裁中进退维艰。短期内“去伊朗化”难以实现,但长期需构建多元化供应体系,例如加速推进中俄远东油气管道(设计年输量5000万吨)及巴西深海油田开发。 2. 金融结算体系的重构必要性:中伊正探索数字货币结算(如数字人民币与伊朗里亚尔挂钩),但技术兼容性与流动性不足。可借鉴CIPS(人民币跨境支付系统)与俄罗斯SPFS的对接经验,建立区域性清算网络。 3. 多边机制的改革契机:安理会制裁机制暴露“大国一致”原则的僵化。中国应推动建立“核不扩散+发展权”的双轨机制,允许伊朗在限制浓缩铀的同时获得清洁能源技术援助,打破“制裁-对抗”循环。此案本质是单极霸权与多极秩序的碰撞。若中国无法协调各方利益,可能被迫在能源利益与国际信誉间抉择,进一步考验其“负责任大国”定位的实践路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