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下解释不清了!”广东广州,一幼儿园老师要求孩子回家做国庆手工作品,一家长带着自己孩子在家用废纸箱做出“东风—5C”模型。结果,孩子来到幼儿园后,听到周围的赞美声,嘴角都快压不住了!网友:“这就是传说中的手搓核弹吗?” 我家娃上幼儿园那会,也总被布置这种“创意手工”。记得有回要做“秋天的礼物”,我翻出娃攒了半年的糖纸、果壳,折腾到半夜两点才糊了个歪歪扭扭的果篮。交作业那天,老师举着个用皱纹纸叠的桂花发在群里,底下家长跟比赛似的晒金箔、亮片、超轻黏土做的“高级秋景”。当时我就想,合着这手工不是拼创意,是拼家长钱包和手艺? 回到这事儿,那家长估计也是头回碰上“国庆主题”。废纸箱现成的,彩笔、胶枪家里有,父子俩蹲地上比划,导弹头尖点,尾翼对称些,涂色还得按网上查的资料来,红漆刷得小心翼翼。孩子举着半成品满屋子跑,喊着“这是保护国家的大家伙”。第二天送园,书包刚放下就有小朋友扒拉他衣角:“你带的啥?像电视里的火箭!”后来全班围过来看,老师拍了照片发家长群,底下“牛”“太硬核”“这哪是手工是模型”的感叹刷屏。 可热闹劲儿过了,有些话也得唠唠。咱先说好的,这家长是真用心。现在谁不忙?能蹲下来和孩子捣鼓俩小时废纸箱,把“爱国”从口号变成具体的小物件,让孩子知道“厉害的东西是这么造出来的”,比空讲大道理强多了。孩子那股子得意劲儿,不是因为被夸手巧,是觉得自己参与了“了不起的事”,这份成就感能记好久。 但有点事儿也挺拧巴。幼儿园的手工,到底是给谁看的?要是为了发群里博个赞,那确实容易变味。之前听育儿专家说过,幼儿手工的核心是“过程体验”撕纸的手感、涂色的自由、搭东西时的试错,这些才是锻炼精细动作和想象力的关键。非盯着“作品多像”“主题多宏大”,反而可能让孩子觉得“我做得不够好,爸爸妈妈会失望”。 还有这“东风-5C”模型。军事元素不是不能有,但得考虑孩子的认知水平。小班娃可能连“导弹”是啥都不清楚,只觉得“长长尖尖的好玩”;大班孩子或许能听懂“保卫祖国”,可幼儿园的国庆教育,是不是更该落在唱首歌、画面国旗、和爸妈聊聊家乡变化这些更贴近生活的细节上?毕竟对四五岁的孩子来说,“爱国”是一颗种子,得用温暖的泥土慢慢养,不是拿模型往土里一插就行。 最逗的是网友调侃“手搓核弹”。玩笑归玩笑,倒也提醒咱们:教育这件事,有时候“用力过猛”不如“顺其自然”。家长想展示心意没问题,老师若能在点评时多提两句“宝贝和爸爸一起想办法的样子真棒”“废纸箱变成这么有意思的作品,你们太会动脑筋了”,把焦点从“作品本身”转到“亲子合作”“创意过程”,可能更让人心里熨帖。 说到底,不管是废纸箱导弹还是皱纸桂花,孩子的笑脸和眼里的光,才是最好的作业。咱们大人少点较劲,多点包容,让孩子在动手玩闹里,慢慢懂什么是热爱,什么是责任,比啥都强。 大家有什么看法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这下,广东人解释不清了!”广东,男子陪幼儿园女儿做中秋手工作业,一开始,男子
【5评论】【6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