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书生“进京赶考”,路上的山贼为何不敢劫掠? 古代那些背着书囊、揣着盘缠的书

蕊蕊聊过去 2025-09-30 13:45:36

古代书生“进京赶考”,路上的山贼为何不敢劫掠? 古代那些背着书囊、揣着盘缠的书生,为什么能在山野小道上大摇大摆走过去,却很少听说被山贼盯上?   封建社会选官员,全靠科举这套考试体系。从唐宋开始,这玩意儿就成了吸纳人才的正途,到明清时候,门道越发严密。朝廷想通过层层考试,挑出真有本事的家伙,充实官场,避免世袭那套拉帮结派。起步得从县试打响,许多人一辈子卡在这关,考官批卷子时,眼光毒辣,只取少数靠谱的。 过了县试,转战府试,合格了叫童生,这在地方上已算拔尖,乡亲们都得另眼相看。童生接着拼院试,这是全省大比拼,各地士子齐聚,卷子堆成山,通过的封秀才。秀才好歹有点实惠,免了些税赋,还能领点补助,在村里当个先生,日子过得稳当。   可秀才还不够格进京,得再过乡试这道独木桥。乡试三年一办,录取率低得吓人,考场里士子们熬夜苦读,勉强中式的叫举人。这身份一到手,就不一样了,举人等于半个官员,在明清,地方缺人手时,直接上任知县或教谕,薪水管够,社会地位稳。 举人们要是就此安稳,本地一辈子衣食无忧,可他们多半还想往上爬,于是齐刷刷奔京城,参加会试,这就叫进京赶考。 进京赶考可不是随便哪个书生都能掺和的事儿,得有举人资格才行。朝廷把这些人当宝贝,国家栋梁的苗子,哪能让半路出岔子。山贼们虽说盘踞山头,劫富济贫啥的,但他们脑子清醒得很,不会傻乎乎去碰举人。抢了等于捅马蜂窝,官府一怒,官兵就杀上门,匪窝立马玩完。   为啥山贼这么忌惮?举人身份摆在那儿,朝廷明文规定,沿途得护着他们。明清时,偏远省份的举人,每人补贴十两银子,一路到驿站领,不用一次性带太多现钱,省得成靶子。驿站专派人挑行李、押车护行,地方衙门还出捕快巡逻,确保万无一失。 再说盘缠这事儿,举人带的不多,就够吃住,远比不上商人满车货。抢了银子,换不来太平日子,反而引来麻烦。山贼们算盘打得精,费劲巴拉去劫举人,得不偿失,还不如盯那些绸缎茶叶的货郎,风险小,油水足。 历史上,明清驿道上,这样的情形司空见惯,举人们多半平安抵达京城,投卷应考。 这套规矩听着简单,背后是王朝的深意。科举不光选人,还维系社会公平,让寒门子弟有机会翻身,打破门阀垄断。朝廷重才兴国,护送举人上路,就是在说,人才流动是国家命脉,谁敢阻拦,谁就自绝后路。 明清时期,这机制运转顺畅,推动了吏治清明,地方治理井井有条。举人中式了,入朝为官,推行新政;落榜了,凭身份在家乡教书育人,也造福一方。长此以往,社会稳定,百姓安居,体现了封建王朝的治理智慧。   当然,宋代时情况不一样,那会儿抢举子的事儿还挺多,治安乱套,朝廷头疼不已。 但到明清,教训吸取,制度完善,山贼们学乖了,不再碰这霉头。这事也提醒我们,规矩面前人人平等,国家兴旺靠人才,护好这条路,才有长远发展。  

0 阅读:26

猜你喜欢

蕊蕊聊过去

蕊蕊聊过去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