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严禁贩卖私盐,那咸鱼怎么算?专家:官府早就替你安排妥了 盐这东西,在我们中国古时候,可不是家家户户超市里一抓一大把的调味品。它是民生根本,缺了它,饭菜淡出鸟来不说,人体还得遭罪。古人早明白,盐能防腐,还能补钠,维持平衡。产量低,成本高,价格自然水涨船高。国家一看,这玩意儿既是必需品,又是摇钱树,就得牢牢攥在手里。结果呢,盐铁专卖制度就这么落地生根,从春秋齐国管仲那会儿开始,齐国就把山海之利收归国有,盐铁不许私营,专供国用。这套路传下来,秦国商鞅变法时更狠,山泽资源全管,私自煮盐贩铁,轻则罚款,重则砍头。 汉武帝那时候,国家财政捉襟见肘,对匈奴的仗打得热火朝天,得靠盐铁专卖来充实国库。元狩四年,也就是公元前117年,朝廷正式推行盐专卖,东郭咸阳、孔仅这些盐官领头,桑弘羊帮忙算账,全国28郡设了35处盐官、48处铁官,大司农总管。盐价定在每斤八厘,百姓只能买官盐,私自煮盐或贩私盐的,下场惨烈:没收工具,左脚砍趾,甚至直接斩首。 这不光是为钱,还防着大商人垄断,稳住社会。沿海渔民本来靠捕鱼过日子,海里鱼虾一网下去,丰收是好,可不处理就烂。得用盐腌成咸鱼,才能运到内地卖,换米粮布匹。 朝廷不是傻子,早看透这层门道。渔民生计不能不管,盐禁也不能松,得两手抓。为此,官府特设渔盐,专供沿海渔户腌鱼用。这盐比官盐便宜,每斤四厘,品质低点,粗粒不精纯,但够用。渔民持船证去盐司领,吏员按船大小发量,领回家就直奔腌鱼。咸鱼这东西,古法简单,鱼剖洗,层层码缸,洒盐揉匀,压实密封,几天后晾干,就能上路贩卖。内陆人爱吃这口,咸鲜带海味,成了重要货源。渔盐这么一出,渔民成本降了,鱼货不愁坏,国家盐税也稳。 可人总有歪心思,刚开始,有些渔民领盐时报鱼量少,实际多领点,腌完鱼后,袋底余盐抖出来,高价卖给邻村,赚那差价。官府一查,立马堵漏洞。从元狩四年盐专卖落地起,就有细则:捕鱼后,渔户得报鱼数和盐耗,盐吏上门核对,鱼重称准,盐袋对账,一丝不苟。身份验船牌,防外人冒领;数量对得上,杜绝瞒报。余盐必须交还盐司,进了官仓,国家回收利用。渐渐的,渔民不敢乱来,咸鱼生意照旧干,私盐那条道子就绝了。 这套渔盐管制,不是汉武帝一人想出来的,早有苗头。春秋战国时,盐就征税,周朝设盐人掌盐政,管理煮盐、配给。 汉初刘邦放开过盐业,结果大商人吴王刘濞靠煮盐冶铁发家,攒钱起兵,七国之乱闹得天翻地覆。 武帝吸取教训,专卖一推到底。盐官遍布产区,工具官供,产品官卖,私贩者重罚。渔盐作为补充,专为渔业,价格低,管控紧。比方说,官盐白净细,渔盐粗红浊,不能直接吃,只能腌物用。这区别一目了然,私藏贩卖,立马露馅。汉光武帝时,盐专卖一度改征税,但没多久又复官营,唐中期也沿袭,历代盐政都以此为蓝本。 而国家调控资源,专卖不等于垄断,而是为民服务。汉昭帝始元六年,前81年,盐铁会议上,贤良文学辩论专卖弊端,可官营没废,渔盐延续。 汉元帝初元五年,前44年,暂罢盐铁官,后又复行。直至清朝,渔盐还染红防私卖,橄榄叶汁一泡,盐粒殷红,咸鱼带色,一眼辨官货。 这些招数,层层递进,防患未然。
乾隆之所以选择嘉庆当皇帝,原因也是很无奈的。因为在嘉庆之前,乾隆先后选择了5位接
【8评论】【33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