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下出名了, 不仅中国,全世界人民都知道了, 谁能想到… ​卢克文支持沈逸,沈逸

苏柒小文 2025-09-30 11:03:21

这下出名了, 不仅中国,全世界人民都知道了, 谁能想到… ​卢克文支持沈逸,沈逸批评K字签证时说,有些人对引进顶尖人才这件事,和玩游戏新手一样简单粗暴。 K字签证眼看10月1日就要生效,本是冲着STEM领域的青年才俊来的。18到45岁、学士以上学位就能申请,甚至不用国内单位提前邀请,流程比以前顺多了。 可沈逸这话戳破了个关键问题:引进人才哪是“拉进来就行”的活儿?硅谷抢AI顶尖人才都得砸上亿薪酬,挖的是能定技术路线的核心人物,咱们倒好,门槛放得太宽。 楼下咖啡馆里,刚毕业的计算机系小伙儿还在刷招聘软件。简历投了几十份只收到两个面试邀请,他吐槽“本土应届生都卷不动了,咋还给外国青年开绿色通道?” 这话不是没道理。每年超千万高校毕业生挤就业市场,优质岗位增长却慢。K签证只卡学历和年龄,连国际学历认证的硬标准都没说清,很容易被钻空子。 美国H-1B签证的教训就在眼前。近十年签发的签证里70%来自印度,大多是外包公司的普通程序员,根本不是顶尖人才,反而把本土工程师的薪资压得很低。 沈逸骂的“简单粗暴”,恰是这种“重数量轻质量”的糊涂账。他不是反对开放,而是恨政策没装上“智能门禁”——我们缺的是攻克卡脖子技术的专家,不是普通本科生。 卢克文转发支持时提了个名字:DeepSeek创始人梁文锋。这人从浙大读到硕士,没海外经历照样搞出硬核AI成果,这就是本土人才的实力。 雄安给顶尖科学家开5000万科研经费、300平住房,这才是精准“掐尖”。对比之下,K签证的宽松条件,更像没摸清需求就乱点技能树。 更让人揪心的是印度媒体都在鼓动本国青年申请,说这是“替代H-1B的新出路”。真要是批量涌入中低端技术人员,社区矛盾、就业挤压全得找上门。 开放的门该开,但得开得聪明。先把本土人才的发展通道铺平,再用精准门槛筛真人才,这才是长久之计。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人才签证 沈逸

0 阅读:83
苏柒小文

苏柒小文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