抽动症:平肝方”让孩子不再挤眉弄眼、咧嘴耸肩不知道您有没有同感,这些年越是见

飞翔说健康 2025-09-30 08:54:26

抽动症:平肝方” 让孩子不再挤眉弄眼、咧嘴耸肩

不知道您有没有同感,这些年越是见识多了,咱们反而越能体会到老祖宗传下的中医有多可贵。那不是写在书里的老古董,而是实实在在、能庇护咱中国人健康的生活智慧。 

就拿小儿抽动症来说,现代医学有不少治疗方法,也有相应的药物,效果上虽有一定帮助,但不少家长仍对长期用药心存顾虑,既想改善孩子的症状,又担心副作用的影响,内心十分纠结。

而早在四百年前的明代,当时可没有现代这些治疗手段,但有一位名医王肯堂,却曾用一个名为“止痉镇风散”的方子,帮助不少孩子缓解了抽动、挤眼、耸肩等困扰。

这个方子由天麻、钩藤、石菖蒲、白芍、地黄、全蝎、防风等几味药组成。

从方名就能看出,它的创制初衷正是针对孩童不自主抽动、肌肉抖动、甚至喉中异声等表现。

现代中医一般认为,这类情况多与“肝风内动、筋脉失养”有关——这也正是很多抽动症孩子的核心病机。

通俗来说,我们可以把孩子的身体比作一棵树,肝主筋,像树根和枝条;肾主骨生髓,如同土壤和养分。如果土壤贫瘠(肾阴不足),树根得不到滋养,枝条就容易摇动不止(肝风内动)。

就像一棵树在风中不停摇晃,不是因为风太大,而是树根扎得不深、营养跟不上。

用天麻、钩藤平肝熄风,治其标;用白芍、地黄养血柔筋,滋水涵木,治其本;

再配以全蝎搜风通络,防风祛外风,石菖蒲开窍宁神,共同起到息风止痉、安神定志的作用。

说到这里,可能很多家长会问:我怎么能判断自己孩子是不是“肝风内动”的类型呢?

其实不难,你可以留意孩子除了抽动表现之外,是否还伴有以下一些情况:

比如睡眠不安,容易惊醒,或入睡后翻来覆去;

情绪不太稳定,容易烦躁、发脾气;

眼睛经常干涩,甚至眨眼频繁;

舌质偏红,舌苔薄少。

“止痉镇风散”的思路,根据孩子的具体情况,去掉全蝎,加入龙骨、珍珠母以加强平肝潜阳、镇心安神的作用。

调整后的方子既保留了原方熄风止痉的基础,又增强了安神定志的功效,更贴合他的体质。

考虑到孩子服药方便,我们把药材制成颗粒剂寄过去,叮嘱每天早晚冲服,同时注意保持作息规律,避免看太多电视或玩电子游戏。

服药两周左右,妈妈就发来消息,说孩子晚上睡觉踏实了一些,梦话少了,白天的抽动频率似乎也有所减轻。

后复诊,孩子在镜头前安静了不少,抽动动作也很少出现。我看他肝风渐平,但仍有心脾两虚之象,于是将方中防风减量,加入茯苓、白术健脾益气。

就如此随证调方,连续调理三个多月后,孩子妈妈开心地告诉我,孩子的眨眼和咧嘴动作基本看不出来了,上课也能坐得住,老师反馈他学习状态进步很多,最近单元测试成绩也提高了不少。

看到这里,可能不少家长已经心动了:这个方子哪里能配到?我也想给孩子试试。

但我必须再三提醒大家,中医用药最讲究“辨证论治”,同一个病,不同孩子的证型可能完全不同。

有的属于肝郁化火,有的则是脾虚肝旺,甚至阴阳两虚,用药思路差异很大。如果不经专业辨证就随意套用,不仅效果难保证,还可能适得其反。

0 阅读:9

猜你喜欢

飞翔说健康

飞翔说健康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