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的在备战?外媒:中国引进五大俄制武器,用俄军伞兵实战经验打击敌人。英国智库RU

依秋聊趣 2025-09-29 15:50:30

真的在备战?外媒:中国引进五大俄制武器,用俄军伞兵实战经验打击敌人。英国智库RUSI称,中国正准备以5.8亿美元,进口五大俄罗斯伞兵武器。 这所谓五大俄制伞兵武器,其实是一套完整的空降突击营配置:37辆BMD-4M空降战车、11辆“章鱼-SD”自行反坦克炮、11辆BTR-MDM空降装甲运兵车,再加上“海鹰-10”多用途无人机和“Rheostat”空降炮兵指挥车。   这笔交易还附带了俄方打包的技术转让和战术培训,连装备都特意做了改装,能兼容中国军队的制式通信系统和弹药。   明眼人都知道,这波买卖算得比家里管账的还精——那些铁疙瘩顶多是装“经验”的盒子,真正值钱的是俄军在乌克兰战场熬了几百天、用几万人伤亡攒出来的实战手册。 就说37辆BMD-4M空降战车,这玩意儿可不是新面孔,俄军第98近卫空降师在恰索夫亚尔战役里靠它啃下了硬骨头。那仗打了500多天,整座城4200多座建筑都成了战场,乌军堆了10多个旅级战斗群守着,最后还是被装备类似配置的俄军空降兵清了出去。 但这装备也不是一开始就好用,俄乌冲突初期俄军空降兵抢基辅安东诺夫机场时,就是因为缺乏重型支援,BMD系列战车扛不住乌军火力,损失超过60%,连空降兵司令都被撤职了。 从“抢机场惨败”到“啃下要塞”,中间藏着的战术调整——比如怎么跟无人机配合作战、怎么在巷战里快速构筑防御、怎么用最少的伤亡突破防线,才是真正的宝贝,比战车本身金贵十倍。 再看11辆“章鱼-SD”自行反坦克炮,这东西在顿巴斯前线快成了北约坦克的“克星”。乌军那些拿到北约援助的装甲部队,好几次刚露头就被“章鱼-SD”敲掉,不是因为炮口有多粗,而是俄军摸出了一套“快打快撤”的战术:用“海鹰-10”无人机先侦察定位,指挥车“Rheostat”立刻算好射击诸元,“章鱼-SD”打完就挪窝,根本不给对方反击的机会。 这套流程看着简单,却是俄军付出过代价的——早期没这套配合时,光第106近卫空降师一个连就被打掉85%的人,连指挥官都全没了。 现在中方买的不仅是炮,更是这套“无人机+指挥车+反坦克炮”的黄金组合战术,等于直接把俄军的“反坦克菜谱”拿了过来。 最有意思的是装备改装的细节,特意兼容中国的制式通信系统和弹药,这操作简直是把“学经验”写在了脸上。要是真想靠俄制装备打仗,直接用原厂配置就行,何必花功夫改? 说白了就是借这壳子练手,把俄军的战术往自己的体系里套。就像2020年中国空降兵去俄罗斯参加比赛,第一次用俄制战车还觉得不习惯,现在直接把经过实战检验的装备改得顺手,等于把训练场搬到了“实战复盘现场”。 而且这种“买装备送战术”的模式早有先例,波兰买韩国“天舞”火箭炮,不仅要装备,还专门派16个士兵去韩国学两周战术,连夜间操作都得手把手教,更别说中国这直接打包俄军战场经验的买卖了。 俄军那本实战手册里藏的干货,可不是演习能练出来的。比如空降兵着陆后的收拢问题,中国空降兵以前夜训也头疼过,降落后找队友都费劲,而俄军在乌克兰打了无数次敌后空降,早摸出了门道:用“海鹰-10”无人机在空中引导集结,“Rheostat”指挥车快速组网,士兵靠简化的标识系统确认身份,这套流程在恰索夫亚尔的废墟里救了不少人的命。 还有弹药补给的窍门、车辆抢修的应急办法、甚至是如何在被包围时坚持到增援,这些都是俄军士兵用命换回来的,写在手册里的每一条都比教科书管用。 5.8亿美元看似不少,但对比俄军的付出简直是白菜价。俄军在乌克兰光空降兵伤亡就好几万,花在装备损耗、战术试验上的钱更是个天文数字,中方等于用零头买了人家的研究成果。而且这钱花得特值,比如中国空降兵以前练夜战,得自己攻关敌我识别问题,现在有俄军的实战方案参考,直接能少走几年弯路。 更关键的是战术培训的含金量,俄方派来的教练可不是纸上谈兵的教官,大概率是从恰索夫亚尔、巴赫穆特下来的老兵,他们嘴里的一句“这里要注意地雷”、“那地方易遭无人机打击”,可能比十次模拟演习都管用。 中国空降兵本来就有夜袭破袭的底子,以前能在鄂北山区搞数百人暗夜突袭,现在加上俄军的巷战、反坦克实战经验,等于给尖刀再开了刃。毕竟战场不是考场,没有试错机会,直接吸收别人验证过的成功战术,比自己从零开始摸索靠谱多了。 所以说这5.8亿美元花得一点不冤,买的不是37辆战车、11门炮,而是俄军在乌克兰战场熬出来的“生存手册”和“胜利密码”。 那些装备只是载体,真正装进去的是怎么打、怎么防、怎么赢的实战智慧,这种“花钱买经验”的操作,比闷头造装备要精明得多。毕竟在实战经验面前,再多的理论推演都得靠边站,能直接拿到别人用血换来的教训,这波买卖堪称军事版的“抄近道”。

0 阅读:465

猜你喜欢

依秋聊趣

依秋聊趣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