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万没想到!”9月北京,协和医院的谭先杰教授感冒后吃了片头孢,几分钟后突然头痛头胀,脸色紫得吓人,当场被家人紧急送进抢救室!事后他心有余悸地说:“以前都是我救别人,从没料到自己会躺在这里。” “呼吸不上来!快送抢救室!” 北京协和医院的急诊走廊里,妇产科名医谭先杰教授被家人搀扶着,脸色紫得吓人,胳膊上密密麻麻的红疹子还在不断蔓延。 谁能想到,几分钟前他只是随手吃了片常吃的头孢,想缓解感冒症状,却差点丢了性命。事后他躺在病床上心有余悸:“我救了几十年病人,从没料到自己会栽在一片常用药上。” 时间倒回当天上午,谭教授感冒后觉得症状不重,像往常一样从家里药箱翻出头孢,没看说明书就吞了下去。 作为从医几十年的专家,他跟药物打交道的次数早已数不清,之前吃头孢从没出过问题,“老药了,哪会有事” 的念头刚闪过,脑袋就突然发沉发胀,胸口像被巨石压住,呼吸越来越费劲。 低头看到胳膊上的红疹子,他瞬间清醒,这是急性药物过敏,而且来势汹汹。 家人就在身边,见他脸色不对立刻扶着往急诊跑。抢救室里,医护人员迅速给他注射抗过敏药物,监测仪上的指标不断波动,血氧饱和度一度跌到危险值。 折腾了近一个小时,谭教授的呼吸才慢慢平稳,身上的疹子也开始消退。脱离危险后,他盯着输液管忍不住后怕:“以前总跟病人说用药要谨慎,自己却犯了最基础的错,没考虑过体质会变。” 其实,谭教授的经历并非个例。国家药监局早就提醒,药物过敏的风险从不因 “常用” 或 “以前不过敏” 而消失。 人体的免疫系统像动态平衡的天平,年龄增长、免疫力波动、甚至当天是否熬夜、有没有同时吃其他食物,都可能打破平衡。 比如有人第一次吃头孢没事,第二次因为感冒导致免疫力下降,就引发了过敏;还有人因为同时喝了含酒精的饮料,触发双硫仑反应,比单纯过敏更凶险。 而大众的用药误区,比想象中更普遍。很多人跟谭教授之前一样,觉得 “老药不用看说明书”,家里备着头孢、退烧药,不管症状是否对症,按老经验就吃; 还有人认为 “过敏只会第一次发生”,没意识到迟发型过敏可能在用药后几小时甚至几天出现。 谭教授在后续的健康分享中特意提到:“我这次就是栽在‘经验主义’上,以为常吃的药就安全,忘了身体状态每天都在变。” 现在的谭教授,每次用药前都会做三件事:仔细核对药品名称和有效期、通读说明书里的禁忌症和不良反应、跟家人说清楚自己吃了什么药。 他还会特意观察半小时,确认没有不适再去忙其他事。“我这次能捡回一条命,全靠家人反应快、送医及时。” 他常对身边人说,吃药从不是 “小事”,哪怕是一片常用药,也得保持警惕。 如今,谭教授的经历成了协和医院用药科普的典型案例。他会在门诊时跟患者分享自己的过敏惊魂,提醒大家 “别把‘老经验’当‘护身符’”; 也会在健康讲座里强调,家里备药要定期清理,吃药前一定要看说明书,吃完后留意身体反应,有不舒服马上停药就医。 “很多人觉得医生懂药还会过敏,普通人更没办法,其实不是这样。” 谭教授说,简单的几个步骤,就能避开大部分用药风险。 这场头孢过敏惊魂,给谭先杰教授上了最深刻的一课,也给无数人敲响警钟:用药安全里,从没有 “绝对安全”,只有 “时刻警惕”。 就像他常说的:“我们花几十年研究治病救人,却可能因为一次疏忽栽在用药上,这不是玩笑,是关乎性命的大事。” 而对普通人来说,把 “谨慎用药” 刻进心里,就是对自己和家人最基本的保护。 信源:协和专家吃头孢遇险,医生紧急提醒→ 2025-09-25 16:43·光明网
“万万没想到!”9月北京,协和医院的谭先杰教授感冒后吃了片头孢,几分钟后突然头痛
锴锐说科技文化
2025-09-28 22:45:31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