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塔尼亚胡怕了!绕飞600公里,一张逮捕令炸出国际圈“双标”闹剧 以色列总理内塔尼亚胡的赴美行程,活脱脱演成了一出悬念十足的“避险大戏”。本该直穿欧洲领空、平稳抵达联合国大会现场的专机,硬是绕着地中海多飞了600公里;随行记者队伍被大幅“精简”,连往日常规的行程细节都变得模糊——放着近路不走、捧着便利不要,这位政坛老手究竟在怕什么?答案,就藏在国际刑事法院那张悬了半年的逮捕令里。 绕路背后:一张逮捕令的“效力迷局” 去年11月,国际刑事法院顶着美国的明确反对,以涉嫌战争罪为由,向内塔尼亚胡发出逮捕令。这张令状的逻辑链,让不少普通人看得一头雾水:以色列并未签署《罗马规约》,按理说不必受法院管辖;可巴勒斯坦是规约缔约国,而案件涉及巴以冲突中的平民保护问题,法院便据此主张“管辖权”。 搁在以往,内塔尼亚胡飞美国从无这般“谨慎”——今年7月赴美的行程,还大摇大摆穿过法国、西班牙领空;即便此次法国已松口表示“允许过境”,他却铁了心要绕路。有人调侃这像“学生怕挨罚,故意绕着老师走”,可细想之下,背后是更现实的顾虑:一旦进入签署《罗马规约》的欧洲国家领空,理论上就存在被当地司法部门依据逮捕令拦截的可能,哪怕概率极低,这位总理也不愿冒“被押往海牙”的风险。 西方操作:同一张逮捕令,两种执行标准 国际刑事法院的逮捕令,此前曾让俄罗斯总统普京“望而却步”——因担心被南非司法部门执行逮捕,普京直接缺席了在南非举办的金砖国家峰会。可到了内塔尼亚胡这里,规则仿佛变了样。 意大利便是典型例子:一边高调宣布要派军舰为加沙地带运送人道主义物资,摆出“关注平民福祉”的姿态;一边对内塔尼亚胡专机过境本国领空一事“视而不见”,既不提及逮捕令,也无任何实质行动。这种“一边喊着规则,一边绕过规则”的操作,活脱脱是“又当又立”的现实写照。同样是国际刑事法院发出的逮捕令,对普京是“潜在执行风险”,对内塔尼亚胡却成了“可以忽略的纸片”,西方世界的双重标准,在这件事上暴露无遗。 法院窘境:发令者成“受气包”,司法独立碎了一地 比起内塔尼亚胡的“避险”、西方的“双标”,国际刑事法院的处境更显荒诞——它本该是维护国际司法正义的机构,如今却活成了“冤大头”。 自发出逮捕令后,法院的法官、检察官便成了美国的“制裁目标”:不仅个人资产被限制,连日常的美元业务都被切断。为了避免工作人员“工资打水漂”,法院甚至提前发放了2025年的薪酬——这哪里是正常发薪,分明是怕隔天账户就被冻结,连基本运转都保不住。当初喊着“司法独立”的口号,可碰到美国的施压,瞬间从“正义象征”沦为“纸老虎”,所谓的“法律权威”,在强权面前碎得稀碎。 规则之问:是铁规矩,还是“看实力下菜”的软面团? 欧洲多数国家都是《罗马规约》缔约国,按照规则,一旦内塔尼亚胡进入其领土或领空,当地司法部门有义务执行逮捕令。可现实是,从法国到意大利,再到西班牙,所有国家都揣着明白装糊涂,没人愿意“出头”。 这不禁让人疑惑:国际法律到底是什么?是约束所有国家、不分强弱的“铁规矩”,还是看国家实力、看背后靠山下菜的“软面团”?普通人看得犯嘀咕:原来国际上的“道理”,不是按“对错”算,而是按“拳头大小”算? 闹剧落幕?公平正义不能成“镜中花” 内塔尼亚胡的绕飞行程终会结束,联合国大会的议程也会推进,但这出由一张逮捕令引发的闹剧,留下的疑问却挥之不去。总理为避险绕路,法院因施压“预发工资”,西方用双重标准碾碎规则——当国际规则只看强弱、不辨是非,当司法独立在强权面前低头,所谓的“公平正义”,不过是镜中花、水中月,看着光鲜,一碰就碎。这出闹剧,看似是一个人的行程插曲,实则是整个国际秩序“规则失灵”的缩影。
内塔尼亚胡怕了!绕飞600公里,一张逮捕令炸出国际圈“双标”闹剧 以色列总理
积极的饭团
2025-09-28 14:52:59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