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63年,秦桧的后人秦大成考了状元,结果乾隆知道后,便当着众人的面问:“秦爱卿,百官都传你祖上是南宋的秦桧,果真如此吗?” 此言一出,在场所有人都大吃一惊,谁料他只用了七个字就博得了乾隆的欢心。 麻烦各位读者点一下右上角的“关注”,留下您的精彩评论与大家一同探讨!感谢您的强烈支持! 那年的京城,一场科举殿试刚结束不久,新科状元秦大成还没从金榜题名的喜悦中缓过神来,就被推到了风口浪尖。 乾隆皇帝在琼林宴上突然发问:“秦爱卿,百官都传你祖上是南宋的秦桧,果真如此吗?” 这话像块烧红的炭,瞬间让热闹的宴席安静下来。 在场官员们屏住呼吸,偷瞄着这位来自嘉定的状元郎。 要知道,秦桧可是遗臭万年的奸臣,而“嘉定三屠”又是清初最敏感的伤疤,乾隆这一问分明是道送命题。 秦大成后背的官服早被冷汗浸透,他当然知道自己的姓氏有多危险。 当年秦桧害死岳飞、卖国求荣,连西湖边的跪像都被百姓唾骂了七百年。 更麻烦的是,他家乡嘉定正是当年抗清最惨烈的地方,清军曾三次屠城。 此刻若答错半个字,轻则丢官,重则掉脑袋。 可就在众人以为他要跪地辩解时,他却挺直腰板说了七个字:“一朝天子一朝臣。” 这话听着简单,里头却藏着大智慧,既承认了《百家姓》里只有一个“秦”字,又巧妙地把锅甩给了时代。 秦桧效忠的是昏君赵构,如今乾隆可是明君,臣子自然不同。 果然,乾隆听完哈哈大笑,当场夸他“德才兼备”。 这场景让人想起十年前的秦大士,那位南京才子被问同样问题时,也靠这句“一朝天子一朝臣”化险为夷,后来还写了“我到坟前愧姓秦”的名联。 看来老秦家对付这种死亡提问,早有了祖传话术。 但秦大成的状元之路可不一般,会试时他原本落榜,是考官从淘汰卷里把他“捞”出来的, 殿试又因前十名被举报行贿,他硬是从第十一名递补成了状元。 更传奇的是他中举那年,新婚夜发现新娘早有心上人,竟连夜把新郎官换成那个穷书生,还倒贴嫁妆。 这些事儿传到乾隆耳朵里,皇帝既欣赏他的品德,又忌惮他的出身,才有了琼林宴上那出试探。 其实乾隆的猜疑不无道理,嘉定这地方对清朝来说太特殊,当年“嘉定三屠”时,百姓宁愿跳河也不剃发。 如今秦大成虽中了状元,皇帝总得摸摸底。 宴席上那些“篾青”“篾黄”的竹器问答,分明是谐音梗测试。 换成现代话就是:“你说家乡管这叫‘灭清’‘灭皇’,几个意思啊?” 幸亏秦大成机灵,改口说成“竹皮”“竹肉”,这才躲过一劫。 这位状元郎的仕途也是不一般,别人挤破头想当官,他却三番五次辞职回乡。 母亲不适应京城水土,他立刻请辞侍奉。 被任命为广西巡抚,他直接挂印归田。 倒是在钟山书院教书时格外起劲,听说海门考生冒籍应试,他专门写信给礼部要了四个学额。 晚年家里只剩三十亩薄田,书却堆满屋子,临终还对朋友说:“留给子孙的,这些就够了。” 难怪嘉定人编了歇后语:“秦大成中状元,大高而不妙”,笑他不懂捞油水。 两百年后看这段往事,最唏嘘的不是秦大成的急智,而是乾隆的试探背后,藏着满汉矛盾的历史阴影。 清朝皇帝对江南文人既拉拢又防范,连状元都要查三代。 秦大成能全身而退,一半靠人品,一半靠演技。 他那些辞官讲学的选择,现在想来,或许不是清高,而是看透了“伴君如伴虎”的真相。 倒是他注释的《金刚经》和《心经》流传下来,比官场浮名实在得多。 官方信源: 嘉定博物馆《钟灵毓秀——嘉定古代名人》 澎湃新闻《秦大成妙答乾隆》 科普中国网《秦桧死后子孙后代遭殃了吗?》
乾隆之所以选择嘉庆当皇帝,原因也是很无奈的。因为在嘉庆之前,乾隆先后选择了5位接
【5评论】【21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