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俄免签协议的后果显现了!大量俄罗斯人涌入,中俄边境绥芬河市、黑河市、满洲里市、

桉闻通史 2025-09-27 12:05:16

中俄免签协议的后果显现了!大量俄罗斯人涌入,中俄边境绥芬河市、黑河市、满洲里市、珲春市,毫不夸张的说,他们除了购买中国便宜好用的日用品外,有的甚至是来中国找男人来了。   9月15日,中俄免签政策刚落地,珲春口岸当天就炸锅了。入境的俄罗斯游客,直接破了1000人次,比去年同一天多了整整一倍,跟平时比更是翻了6倍!并且,这股热潮不光限于珲春,绥芬河、黑河、满洲里这几个边境小城,也跟着热闹起来,满大街都是拎着大编织袋的俄罗斯大妈,商场里的卫生纸、电饭锅、羽绒服被抢得货架都空了,连五金店不起眼的扳手都快卖断货。   更有意思的是,珲春夜市里还能看到,几个俄罗斯姑娘举着牌子,上面写着“会说中文、勤劳持家,找中国男友”,活脱脱把边境线变成了,“跨国赶集+相亲现场”,路过的中国小伙儿都忍不住掏出手机拍照,热闹得不行。   要说俄罗斯人为啥突然扎堆往中国跑,最实在的原因就是,手里的卢布不顶用了。现在1卢布换算成人民币才8分钱,去年还能买俩肉包子,今年连半根油条都够呛。反观中国这边,物价稳得让人踏实,50块钱就能在超市装满两大袋日用品,从牙膏牙刷到保暖内衣,性价比比俄罗斯本土高太多。这种购买力差距,让俄罗斯人把边境小城当成了“扫货天堂”,不少人甚至专门组了“代购团”,一次能扛十几箱货回去。   其实这种边境贸易的热闹劲儿,早有历史影子。1860年《北京条约》签了之后,黑河和对岸的海兰泡就形成了固定的边贸市场,那时候中国商人靠卖粮食、布匹、铁锅,就能赚俄罗斯人的钱。现在虽然时代变了,玩法也升级了,珲春口岸附近的商铺里,不少俄罗斯姑娘拿着手机直播,把中国的化妆品、小家电拍成短视频发回国内,粉丝下单后她们直接人肉带货,连快递费都省了。有个做直播的俄罗斯姑娘说,现在她一个月能赚两万多人民币,比在莫斯科上班挣得多,这要是搁以前想都不敢想。   除了扫货,俄罗斯姑娘“找中国男友”的事儿,也成了街头巷尾的谈资。不过热闹归热闹,真要成事儿可没那么容易。黑龙江省民政厅的数据显示,近五年中俄跨国婚姻登记量,确实涨了67%,但绝对数量还是少得可怜,每年还不到500对。   哈尔滨理工大学做过个调查,说这些跨国夫妻里,能流利沟通的还不到30%,很多时候因为一句话没说明白就吵起来,最后闹到离婚的也不少。更现实的是,现在俄罗斯女性收入也不低,尤其是在莫斯科、圣彼得堡这些大城市,不少姑娘自己有房有车,根本不是来“扶贫”的。   如今,免签政策让边境城市尝到了甜头,但麻烦也跟着来了。珲春有家国营西餐厅,以前每天营业额也就一万块,现在直接飙到三万,老板赶紧雇了3个俄语翻译,连菜单都改成了中俄双语,还专门加了锅包肉、地三鲜这些中国菜。   当地政府也挺给力,绥芬河开通了24小时通关通道,黑河在口岸设了10个退税窗口,满洲里甚至搞了“中俄跨境游一卡通”,一张卡能搞定交通、住宿、购物,方便得很。可热闹背后的糟心事也不少,免签首月,边境城市的涉外案件就多了15%。   为了应对这些问题,边境城市也没闲着。绥芬河组了中俄联合执法队,专门查走私和非法经营;黑河在口岸装了智能安检机,超量携带的货物一扫描就能发现;珲春还搞了“诚信商户”评选,要是有商家宰客,直接拉进黑名单,半年不让做生意。   其实这免签政策,不光是方便老百姓,两国的小算盘也打得清楚。对俄罗斯来说,自从俄乌冲突后,西方制裁把经济逼得够呛,急需中国这个大市场。免签后,俄罗斯对华农产品出口直接涨了20%,西伯利亚的木材、石油也通过边境口岸往中国运,多少能缓口气。   对中国来说,这也是振兴东北的好机会,东北三省这几年经济增速慢,边境城市更是留不住人。现在绥芬河的房价涨了5%,黑河的出租车司机每个月能多赚1000多块,不少在外打工的年轻人看到商机,都回乡开起了俄货店、民宿,街上的人气明显旺了。   现在去珲春口岸,还能看到排队入境的俄罗斯游客,商场里的广播用中俄双语循环播着促销信息,夜市上的烤串摊前,中俄年轻人凑在一起用翻译软件聊天,热闹得像过年。其实免签政策就是个镜子,照出了两国老百姓的需求,也照出了合作的机会。   说到底,中俄做邻居这么多年,合作才能共赢,对抗没有出路。要是俄罗斯能踏实点,别总搞那些“小动作”,边境线上的热闹劲儿肯定能一直持续下去,到时候不光是扫货、相亲,说不定还能有更多年轻人一起创业、一起过日子。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去过中俄边境?你们见过最有意思的跨国互动是啥样的? 参考资料:环球网

0 阅读:1
桉闻通史

桉闻通史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