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印两国彻底闹翻了!印媒惊呼:中方对印实施全面“卡脖子”! 印度急了:为何根本不给活路?印度电动汽车市场近年来增长迅速,销量从2020年的不足10万辆上升到2024年的近150万辆。政府推出FAME-II方案,提供补贴推动本土制造,但核心部件如锂电池和稀土磁体仍严重依赖进口。中国控制全球稀土加工的九成份额,印度进口占比超过90%。这种结构源于中国产业链完整,从矿产开采到成品组装一应俱全。 可热闹背后藏着个致命隐患,核心部件的命门压根不在自己手里。 电动车的“心脏”锂电池,印度几乎全靠进口续命。 2022—2023财年印度锂进口总额就达3300万美元,其中超过2/3都来自中国。 这还不是最要命的,印度进口的大多是成品锂电池,连上游的锂加工环节都摸不着边。 偏偏全球动力电池市场早被中国企业攥住了主动权,前六大中国厂商拿下全球67%的份额,宁德时代一家就占了37.9%,全球每3辆新能源车就有1辆用它的电池。 稀土磁体这另一关键部件,印度更是被卡得死死的。 中国掌控着全球九成的稀土加工份额,印度自己的稀土进口里,超过90%都得从中国来。 印度不是没稀土资源,奥里萨邦就有矿,可它连最基础的分离提纯技术都跟不上,只能眼睁睁看着矿石运出去,再花高价买成品回来。 2023年印度想搞本土稀土勘探,还得靠引入“勘探成本50%补贴”才吸引到塔塔集团这些企业下场。 中国的产业链优势早不是一天两天攒下的。 从锂、钴矿产开采,到正极材料、隔膜生产,再到电芯制造和电池组装,中国形成了全链条布局。 宁德时代不仅坐稳全球第一,2025年前五个月还首次拿下海外市场市占率榜首,比亚迪的动力电池装车量也同比涨了37.5%。 这种规模效应摊薄了成本,技术优势又拉不开差距,印度本土企业根本没法比。 印度不是没动过自救的心思。 2023年在克什米尔探明590万吨锂矿,2025年又批了1630亿卢比专项资金支持战略矿产开发,目标2027年探明储量突破800万吨。 海外也没闲着,跟阿根廷签了锂矿开采协议,还拿下智利盐湖勘探权,甚至加入美国主导的“矿产安全伙伴关系”找靠山。 可理想很丰满,现实骨感得很,克什米尔的Reasi锂矿开发成本高达9500美元/吨,远超全球均价。 更棘手的是技术壁垒压根绕不过去。 印度2023年花30亿美元引进澳大利亚提纯技术,可本土的锂离子直接提取工艺能耗比国际领先水平高40%。 连建工厂都得靠中国技术支持,印度首家锂电池制造商Log9就警告,中国工程师签证延误4个月,生产线产能达峰全得拖黄。 这家年产能250兆瓦时的工厂,全靠中国设备和工程师撑着,少了他们连马士基的订单都接不住。 特斯拉的遭遇更暴露了印度产业链的短板。 印度给特斯拉开出关税从100%降至15%的优惠,还取消动力电池关键矿物进口税,盼着它建厂带动产业。 可政策要求5年内实现50%本土化,印度眼下65%的电动车零部件都得进口,锂电池、芯片这些核心件更是没一家本土企业能供应。 Model3要是纯进口得卖4万美元以上,想本地化生产?供应链从零建,几年时间根本不够。 印媒喊“卡脖子”不是空穴来风。 2024年上半年广东对印锂电池出口虽降了8%,但印度市场的缺口摆着,根本绕不开中国货。 稀土方面更被动,中国的生物湿法冶金技术早成体系,印度才刚在班加罗尔建研发枢纽摸索门道。 印度矿业部建了“关键矿产卓越中心”,还搞5G智能采矿,可这些花架子短期内填不上技术大坑。 印度急得跳脚也没用,自己挖的坑太多。 想限制进口搞保护,重启太阳能组件进口限制,结果本土产品又贵又差,最后还得偷偷买中国货。 一边想“去中国化”,一边卡中国专家签证,迪克森技术的冰箱厂都因这推迟,简直是作茧自缚。 2025年搞了90天战略储备,可锂、稀土这些矿产的缺口,哪是这点储备能补上的。 中国企业也没逼着印度依赖,优势都是自己拼出来的。 从2012年起就布局新能源汽车产业规划,如今动力电池产量半年就达697.3GWh,同比涨60.4%。 民营企业占出口75.4%,比亚迪、国轩高科的海外装机量增速都超100%,性价比摆在那谁能拒绝。 不是中国要卡脖子,是印度自己没建起产业链,偏要把商业问题炒成政治矛盾。 说到底,印度的困境是自己慢了半拍又急于求成。 电动汽车渗透率才5.59%,市场空间确实大,但基础没打牢就想跑。 既没有中国的全产业链布局,又不愿踏实搞技术研发,光靠政策补贴和海外买矿补不上短板。 印媒喊得再凶,也改变不了核心部件依赖进口的现实,这账真得算在自己身上。 官方信源:国际能源署(IEA)《全球电动汽车展望2024》
中印两国彻底闹翻了!印媒惊呼:中方对印实施全面“卡脖子”! 印度急了:为何根
史鉴奇谈
2025-09-27 11:00:12
0
阅读:16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