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战争中的最后一次会战——湘西会战,炮轰10万日军,扭转了整个抗日局势 一九四五年的春天,对驻扎在南京的日本中国派遣军总司令冈村宁次来说,日子是一天比一天难熬。头一年,他发动的“一号作战”,也就是豫湘桂会战,从地图上看,确实把中国给竖着切了一刀,战线从北平一直捅到了广西边上。 可这只是面子上的光鲜,里子早就破败不堪了。他自己心里清楚,这条打通的交通线,实际上千疮百孔,铁路随时被炸,公路到处是游击队,物资和兵员的调动根本不顺畅。 整个日本的战争机器,已经耗得差不多了,就像一盏油快烧干的灯,火苗看着还在跳,其实随时都会灭。太平洋上,美军跟疯了一样,一座岛接一座岛地抢,飞机跟下雨一样往日本本土扔炸弹。 北边,苏联人也撕破了脸,在东北边境线上集结了上百万的军队,就等着找个由头扑过来。 冈村宁次手里的牌不多了,他必须在中国战场搞出点动静来,不是为了翻盘,而是想在中国军队身上啃下一块肉,好给自己增加一点谈判的资本,让这场败局不至于那么难堪。 他看来看去,最后把目标定在了湖南西部的芷江。 这个地方,平时没多少人注意,但在当时,它是个能要人命的所在。那里有一个巨大的军用机场,是盟军在中国最重要的空军基地之一,陈纳德指挥的美国第十四航空队,那些“飞虎队”的老兵和新来的小伙子,大都驻扎在那儿。 这群开着P-51野马战斗机和B-25轰炸机的飞行员,对侵华日军来说,简直就是天上的瘟神。 他们不分昼夜地出动,把日军的运输线当成了打靶场。火车、卡车、渡船,只要被他们盯上,基本就是一堆废铁。冈村宁次费尽心机打通的交通线,很大程度上就废在了芷江机场手里。 所以,他的计划也就变得很直接:集中手里最后能打的几个师团,发动一次突袭,把芷江机场给端了。只要这个心腹大患一除,天上的威胁就解除了,说不定还能震慑一下重庆,让这盘死棋出现一点点转机。他押上了自己最后的赌注。 然而,冈大将的算盘打得再精,也算不到他精心准备的作战计划,早就一字不差地摆在了重庆统帅部的桌子上。这得归功于中美合作所的情报人员,他们破译了日军的通讯密码。 这就让冈村宁次后续的所有行动,都成了在聚光灯下的表演。 日军的兵力集结地点、进攻的预定路线、各个部队的任务分配,中方都提前掌握了。 这在八年抗战中,是极其罕见的情况。中国军队终于从被动防御,转为了主动设局。 国民政府立刻任命陆军总司令何应钦统一指挥,调集了王耀武的第四方面军等中央军精锐,星夜兼程,抢在日军发动进攻前,进入了雪峰山脉的预设阵地。一张针对日军的大网,在湘西的崇山峻岭中悄然张开。 等到日本兵真的踏进湘西的地界,他们才慢慢感觉到不对劲。雪峰山脉的地形,远比地图上看到的要复杂得多。 这里山高林密,道路崎岖,到处是悬崖峭壁和湍急的河流。 王耀武的战术非常明确,就是利用地形优势,层层阻击,拖延和消耗日军。他没有在平坦地带与日军硬拼,而是把防线设在了山地的隘口、河谷的险要处。 日军的重炮和坦克,在这些地方根本施展不开,很多时候只能靠步兵硬攻。 他们的战线被拉得越来越长,后勤补给的压力也越来越大。往前攻,是啃不动的骨头;往后退,是漫长的补给线。整支部队,就像一头撞进了蜘蛛网里的野猪,越挣扎,被缠得越紧。 真正让日军感到绝望的,还是来自天空的打击。 芷江的机场不仅没有被摧毁,反而成了悬在他们头顶的利剑。听说日军是冲着自己来的,机场里的中美飞行员更是铆足了劲。飞机几乎是全天候出动,对山谷里所有可疑的目标进行扫射和轰炸。 日军的炮兵阵地,只要一开火,很快就会招来飞机的重点关照。他们的后勤运输队,白天根本不敢行动,只能趁着夜色偷偷摸摸地前进,但还是会遭到夜间轰炸机的袭扰。 在地面上,中国军队依靠工事顽强抵抗;在天上,盟军飞机掌握着绝对的制空权。这种立体的、全方位的打击,让日军的进攻从一开始就陷入了困境。 地面的战斗打得异常残酷。 以武冈的战斗为例,负责防守的第七十四军,面对日军的疯狂进攻,寸土不让。 日军在炮火掩护下,发动了一次又一次的冲锋,甚至组织了敢死队,身上绑满炸药包,企图炸开城防工事。但守军依靠着有利地形和坚固的工事,一次又一次地把他们打了回去。 这场仗,也不再仅仅是军人的事情。湘西当地的民众,自发地组织起来,支援前线。 熟悉地形的猎户,组成了游击队,在日军的后方和侧翼不断袭扰,让他们不得安宁。普通的农民,则承担起了为部队运输粮食、弹药和伤员的任务。 在崎岖的山路上,到处可以看到由民众组成的运输队。军民一体,共同抗敌,这股力量,是身陷重围的日军无论如何也无法战胜的。当被分割包围在山沟里的日军部队,粮食吃光了,弹药打完了,伤员得不到救治,他们最后的战斗意志也随之崩溃了。 湘西这一仗,从四月打到六月初,以日军的惨败而告终。
抗日战争中的最后一次会战——湘西会战,炮轰10万日军,扭转了整个抗日局势 一九四
画画的本本
2025-09-27 03:47:37
0
阅读: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