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小就爱读《三国演义》,人到中年后再看这部奇书,有三处场景最令我感动: 第一次是曹操快咽气时,拉着儿子的手嘟囔:“我要是到了地下,曹昂问我‘我娘在哪儿’,我该咋回话啊?”那一刻才明白,再狠的奸雄,骨子里也藏着连自己都不敢碰的软处。 第二次是诸葛亮在五丈原咽气前,望着天喊“悠悠苍天,何薄于我”。一辈子累死累活,连个“兴复汉室”的影子都没摸着,到死都闭不上眼,想想就心疼。 第三次心有戚戚焉,是为了刘备——那个走到哪儿都被人戳脊梁骨,说“就是个织草鞋的”刘皇叔。 那天他跟刘表喝酒,喝到一半去厕所,回来时眼眶红得像兔子。刘表问他咋了,刘备摸着自己的大腿,声音都发颤:“以前我天天骑马打仗,腿上的肉硬得能硌死人;现在天天歇着,腿上全是松垮垮的肥肉。日子过得这么快,我都46了,连个正经事儿都没做成,能不难受吗?” 46岁啊!放到现在,多少人早就躺平了,觉得“这辈子就这样了,折腾也没用”。可刘备呢?打了快三十年仗,地盘丢了一次又一次,老婆孩子被人抓了好几回,到现在还得靠刘表收留,连个自己的窝都没有。 换作旁人,早抱着“混吃等死”的念头了,可刘备偏不。 就是这次“摸大腿哭穷”之后,刘备像突然醒了似的。以前还总想着“能混一天是一天”,现在天天琢磨“得找个能帮我的人”。没过多久,他就带着关羽、张飞,冒着大雪往隆中跑,去见一个比他小20岁的年轻人——诸葛亮。 谁都没料到,就这三趟跑腿,居然把刘备的命给改了。诸葛亮跟他说:“先占荆州,再抢益州,跟曹操、孙权三分天下。”这就是后来传得沸沸扬扬的“隆中对”。 从那以后,刘备像开了窍:联合孙权在赤壁把曹操揍得满地找牙,拿下荆州当自己的地盘,又带兵打进四川占了益州,最后在汉中把曹操打得不敢露头,终于成了能跟曹操、孙权平起平坐的“汉中王”。 现在回头看,当年十八路诸侯讨伐董卓时,袁绍、袁术兄弟家里四世三公,出门前呼后拥;公孙瓒手里有几万骑兵,走到哪儿都横着走。那会儿谁把刘备当回事?连个正经的座位都不给,只能站在角落里陪笑。可到最后,那些曾经牛气冲天的人,全成了历史里的一抔土,偏偏是这个“织草鞋的”,硬生生闯出了一片天。 为啥偏偏是刘备?因为他最像咱们这些普通人。 他也会犯糊涂——当年在东吴娶了孙权的妹妹,差点天天搂着美人喝酒,把“兴复汉室”的事儿忘到后脑勺;他也会耍点心眼,跟诸葛亮说“曹操待人狠,我就待人宽;曹操做事毒,我就做事仁”,靠着跟曹操“反着来”,慢慢站稳了脚跟。 但刘备身上有个旁人没有的本事:不管多惨,都不丢心里的念想。他这一辈子,心里装的都是“兴复汉室,让老百姓过好日子”,不像其他军阀,眼里只有地盘、钱和权力。 就因为这份念想,陶谦愿意把徐州让给他,说“只有你能护着这里的百姓”;关羽、张飞愿意跟着他四处流浪,哪怕吃不上饭也不撒手;诸葛亮愿意为他累死在北伐路上,临死前还在琢磨“怎么帮刘家守住江山”。 哪怕输得底朝天,刘备也总能爬起来。因为他知道,自己打仗不是为了自己,是为了心里的“仁”,是为了对老百姓的“义”。 现在再看咱们身边,跟当年的“三国”简直一模一样!现在大家都盯着AI这块肥肉,你争我抢,就像当年诸侯抢地盘。有人看谁钱多,有人看谁公司市值高,还有人觉得“小公司肯定不行”,跟当年没人瞧得起刘备一个样。 可历史早就把答案摆出来了:能笑到最后的,从来不是一开始最风光的人,而是那些心里有奔头、不只为了赚钱的人。就像刘备,哪怕46岁还在摸大腿叹气,哪怕所有人都觉得他“没指望了”,他也没放弃“让天下更好”的初心。 所以别怕现在的迷茫,也别管别人怎么说你不行。刘备46岁才找到方向,你急啥?只要心里的那团火不灭,总有一天能像他那样,从“织草鞋的”变成“三分天下的王”。
从小就爱读《三国演义》,人到中年后再看这部奇书,有三处场景最令我感动: 第一
体元说球
2025-09-27 01:43:11
0
阅读: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