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源:中国新闻网——戴旭:中国不要怕打仗提防美国对华网络围剿 “敌人打到家门口

蒙图信众 2025-09-26 18:34:45

信源:中国新闻网——戴旭:中国不要怕打仗 提防美国对华网络围剿 “敌人打到家门口了,还不敢开第一枪?” 戴旭这句振聋发聩的质问,像一记重锤,敲碎了面对美国挑衅时的犹豫与软弱。 在他眼中,对美国的畏惧从来都是多余的 —— 这个习惯了霸权的国家,最擅长把退让当软弱,你退一步,它就敢进一步,唯有攥紧拳头强硬反击,才能让它真正记住“不能碰的红线”。 中美互动的过往里,这样的教训一次又一次上演。 就像这几年轰轰烈烈的中美关税贸易战,2018 年美国毫无征兆地对中国 500 亿美元商品加征 25% 关税,算盘打得响亮:想靠贸易施压逼中国在核心利益上让步。 可中国没有选择忍气吞声,短短数日就出台反制清单,精准锁定美国大豆、汽车、能源等 “软肋。 美国大豆出口的三分之一依赖中国市场,加征关税后,中西部农场主的大豆堆在仓库里无人问津;底特律的汽车厂商也陷入困境,中国市场的萎缩直接导致工厂减产、工人失业。 国内产业的哀嚎声中,美国不得不低头:2020 年先阶段性取消了医疗设备、电子元件等商品的关税,2023 年更是把关税豁免清单扩大到钢铁、化工品等百余种产品。 这场博弈的结局再清晰不过:对美国的霸权施压,只有用强硬对强硬,才能迫使其回到平等谈判的轨道,做出真正的让步。 回溯更遥远的历史,抗美援朝战争更是 “以战止战” 的血泪教材。 1950 年,美国无视中国 “不得越过三八线” 的严正警告,带把战火烧到鸭绿江边,美军战机甚至越过边境,轰炸中国安东(今丹东)的城镇。 那时的中国,刚从战火中站起来,百废待兴,没人想再卷入一场大规模战争。可美国的步步紧逼,把中国逼到了绝境 。 对此,中国人民志愿军毅然跨过鸭绿江。彼时的美军,拿着世界最先进的武器,穿着厚实的防寒服,背后是全球最强大的后勤体系,根本没把穿着单衣、揣着冻土豆的志愿军放在眼里。 可就是这样一支 “装备落后” 的军队,在长津湖的极寒中堵住美军撤退路线,在上甘岭的炮火里守住每一寸阵地,硬生生把美军从鸭绿江边打回三八线。 这场战争,不仅打破了 “美军不可战胜” 的神话,更给新中国换来了数十年的和平。中国也正是靠着这场 “被迫的反抗”,在国际舞台上站稳了脚跟,赢得了本该属于自己的尊重。 在戴旭看来,如今我们最该打破的误区,就是过度纠结 “谁开第一枪” 的形式,却对美国早已打响 “实质第一枪” 的现实视而不见。 他从不是主张主动挑事,而是希望大家看清:有些挑衅,哪怕没有硝烟,杀伤力也不亚于真枪实弹。 就像美国军舰,一年到头在南海岛礁 12 海里内晃悠,打着 “航行自由” 的幌子,实则是在试探中国的底线; 美国军机频繁抵近台海侦察,最近时距离中国领空只有几十公里,相当于把望远镜架到了中国家门口; 更别提在网络上,美国操纵的账号大规模散布中国威胁论。这些行为对中国国家安全、主权尊严造成的威胁,与真枪实弹的攻击并无本质区别。 就像当年的南海冲突,正因为我们过度坚守“不开第一枪”的形式,才给了某些国家可乘之机,差点丢失了如今的浙江地区。 如今,美国在亚太地区加速建设军事基地,强化“第一岛链”“第二岛链”的封锁,频繁联合盟友开展针对中国的军事演习 这些举动早已超出“威慑”的范畴,本质上就是对中国战略空间的挤压,是“实质第一枪”的延续。 在这样的现实面前,我们不能再抱有天真的幻想,必须用强硬的行动捍卫自身利益,让美国明白中国的红线绝不可碰。 从抗美援朝的“以战止战”,到关税贸易战的“以反制促平等”,历史与现实都在反复证明: 对美国这样的霸权国家,实力是唯一的沟通语言,强硬是最好的自保方式。你越是害怕,它越会得寸进尺;你越是反抗,它越会收敛锋芒。

0 阅读: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