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朗普说经过他发动的贸易战可以告诉世人,美国并不需要所谓的中国廉价商品 这话听着挺硬气,可要是问问美国老百姓和商家,估计得有不少人摇头,毕竟货架上的东西涨没涨价,生意好不好做,大家心里都有本账。 贸易战打下来,所谓“不需要”更像自欺欺人,反而把成本都转嫁到了自己人身上。 最直观的变化藏在日常消费里,以前几块钱能买到的日用品,贸易战后悄悄涨了价,连美国人常吃的汉堡都没能幸免。 牛肉价格连着好几个月往上走,带动汉堡价格一路攀升,不少餐厅老板坦言,不是不想保持低价,实在是进货成本压得喘不过气。 咖啡就更别提了,本来美国的咖啡豆几乎全靠进口,加征关税后,不管是大牌还是本地小咖啡馆,都只能跟着提价,有些店甚至得额外收一笔关税附加费,最后还是消费者买单。 这些涨价的商品里,很多都能追根到中国供应链,要么是直接从中国进口,要么是用了中国产的零部件和原材料,想绕都绕不开。 美国商家的日子更不好过,很多零部件只有亚洲能供应,国内根本找不到替代来源,就算想换供应商,要么价格高得离谱,要么交货期拖得没法接受。 像波音、特斯拉这些大公司也一样,飞机的零部件、电动车的电池,都得依赖中国供应商,不是不想换,是短时间内根本换不了。 中国早就不是只做“廉价货”的阶段了,从原材料提炼到零部件生产,再到成品组装,形成了完整的产业链,这可不是其他国家随便就能替代的。 特朗普可能觉得能靠东南亚、印度这些地方替代中国,可现实根本不是这么回事,很多东南亚国家的工厂,原材料和核心零部件还是得从中国运过去,等于只是多了一道转手的工序,成本反而更高了。 本质上还是没摆脱对中国供应链的依赖,而且这些地方的产能和物流效率也跟不上,旺季的时候根本没法保证交货时间。 普通美国人的生活压力也越来越大,物价涨了,工资却没跟上,不少家庭得精打细算过日子。 有数据显示,个人破产申请量在增加,首次申请失业救济的人也变多了,消费者信心指数跌了不少。 对低收入家庭来说更是难熬,日常用品涨价占了收入的比例更高,本来能轻松买到的东西,现在得犹豫半天。 这些压力追根溯源,都和关税脱不了关系,而关税的起因,就是那场号称“证明不需要中国商品”的贸易战。 有意思的是,贸易战打了这么久,美国从中国进口的商品量根本没出现大幅下降,尤其是那些民生必需品和工业零部件,进口量依然居高不下。 这说明不是美国不需要,而是根本离不开,中国商品的优势从来不止是价格,更在于性价比、供应链稳定性和交货速度,这些都是美国市场刚需的。 特朗普嘴里的“不需要”,更像是一种政治口号,完全没考虑企业和民众的实际需求。 这场贸易战真正证明的,是单边主义行不通,互相依赖才是现实。 参考资料:观察者网《美国经济学家:不跟中国做生意,美国货架要空》
印度人自己都忍受不了了…印度第13架光辉下线首飞,只因美国又对印度开放出口了F-
【117评论】【31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