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用汽车陷印度“退出壁垒”!开店容易关店难,令全球企业都头疼】在印度开办企业容

孙王良评 2025-09-25 18:35:30

【通用汽车陷印度“退出壁垒”!开店容易关店难,令全球企业都头疼】

在印度开办企业容易得让人兴奋,但退出的过程,却像踩在钢丝上的舞蹈,随时可能摔得粉身碎骨。《华尔街日报》22日的报道为我们揭开了这背后的现实:全球企业在印度经营,仿佛身处迷宫,不仅要面对市场竞争,还要面对法规、官僚、法院乃至政客的层层阻碍。

通用汽车的经历,像是一个生动的教材。2017年决定停止在印度销售汽车,却直到2024年才基本完成退出。七年!在这七年里,通用不得不应对员工补偿诉讼、税务纠纷,以及印度商业环境本身的复杂性。普拉乔特·加翁卡尔坦言,他们没料到一开始就如此不顺。这背后的原因,其实是印度的“退出壁垒”。

数据显示,在印度完全关闭一家工厂平均需要4.3年,而新加坡只需1年,德国15个月,英国1至2年。企业一旦经营不善,想走却走不掉,效率低下的企业被迫拖延,占用资源成为“僵尸企业”。美国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国际经济学助理教授查特吉指出,这种高昂的退出成本,本质上是准入成本的一部分,也就是企业在进入印度市场之前就得承受的潜在风险。

为何退出如此困难?首先是法规。印度劳动力法规定,裁员流程复杂且成本高昂,尤其是在大型制造企业中。企业裁员意味着与员工、工会以及政府的多方博弈,耗时耗力,稍有不慎就可能陷入诉讼泥潭。其次是政治因素。政客通常不希望看到投资者离开,因为失业和经济负面效应可能直接影响选民支持率。因此,企业退出常常遭遇来自地方甚至中央的阻力。法院在处理企业争议时,也可能做出前后完全相反的判决,让企业无所适从。

这种高退出成本,直接影响了印度制造业的发展活力。经济学家认为,高厂关率是市场健康的体现,意味着效率低下的企业被淘汰,资源得到优化配置。然而,印度每年仅有3%的工厂关闭,是全球最低之一。查特吉的研究显示,约20%的印度制造企业已经停止运营,但依然占用资本,不生产产品,实质上成为僵尸企业。这些企业存在的时间长、规模大,却无法释放资源,导致市场活力受限,创新和投资潜力受阻。

企业在印度开店容易,但退出难度之高,让全球企业感到头疼。想象一下,一个企业在印度市场努力多年,当判断失误或市场不景气时,原本应是果断止损的时刻,却被冗长的法规和官僚体系牢牢绑住。企业无法快速撤退,资源被低效占用,机会成本高得惊人。通用汽车七年的退出,几乎成为全球企业对印度市场避险的一面镜子。

不仅仅是跨国公司,本土企业同样深受其害。僵尸企业的存在让竞争环境失衡,新进入者面对的不仅是市场,还要面对长期占据资源却无实际产出的老牌企业。资源配置低效,创新受限,产业升级缓慢,制造业的发展步伐因此滞后。越南、中国乃至美国的关厂率都明显高于印度,这意味着这些国家能更快淘汰低效企业,让资本和人力重新流向高效领域,而印度却在原地消耗资源。

印度商业环境的这一现象,也折射出政策设计与市场机制之间的矛盾。为了保护员工和维护社会稳定,印度设计了高门槛的裁员和退出机制,却在无意中牵制了企业自主权和市场效率。高门槛阻止了企业自由退出,却也限制了投资者对市场的信心。外资进入印度市场时,不仅要评估市场潜力,还必须将“退出壁垒”纳入风险计算,否则可能陷入数年的停滞与纠纷。

从全球视角来看,印度的困境具有警示意义:一个国家如果无法建立合理的退出机制,就无法激发市场活力,也难以真正吸引长期投资。开店容易、关店难,不只是一个幽默的商业观察,更是一种深层次的经济结构问题。企业在印度的经营,不仅是业务拓展,更像是一场耐力赛和智慧赛,政策的不透明和法规的复杂,让每一步都充满风险。

通用汽车的案例是一个警示,也是印度商业环境的现实写照。七年的退出周期,七年的资源占用,七年的法律纠纷,换来的不仅是企业经验,更是全球企业对印度市场的谨慎态度。退出成本高、僵尸企业多、资源低效占用,这些问题的累积,最终会限制印度制造业的发展速度和国际竞争力。

印度开店容易,但退出难,世界各地的企业都在默默计算风险,权衡利弊。企业在印度的每一次投资,都不仅仅是经济行为,更是对政策和制度的试探。未来,如何平衡保护劳工与激活市场的关系,将是印度必须面对的挑战。通用汽车的教训告诉我们:在印度,进入市场是勇气,退出市场是耐心,更是智慧。

0 阅读:75

猜你喜欢

孙王良评

孙王良评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