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价上亿”的北京协和医学博士冯唐,语出惊人:“如果不想得癌,少得癌,特别是女生,就一定要放开,就是要混蛋一点,内心要强大到混蛋,你得癌的机会就会少一些。” 其实,不想患癌的秘诀只有1个,只是很多人做不到! 当一个顶着协和医学博士、前麦肯锡全球合伙人光环的作家冯唐,突然告诉你“想不生癌,就得混蛋一点”,你是什么反应? 这话,尤其对着女生说,听起来简直是惊世骇俗。 但冯唐的身份摆在那里,又让你觉得他或许不是在“胡扯”。 说白了,冯唐的“混蛋”不是教你使坏。 他是在给现代人普遍的“情绪内耗”开一副解药,这套心法浓缩成九个字:“不着急、不害怕、不要脸”。 这不是让你无法无天,而是让你给自己松绑,建立一道坚固的心理屏障,把外界的指指点点、闲言碎语都挡在外面。 他发现一个残酷的现实,那些我们眼里的“老好人”,总是习惯性地压抑自己,照顾所有人的情绪,唯独忘了自己,反而成了健康的高危人群。 这个观点一出,网上炸了锅,有人骂他哗众取宠,但更多的人却觉得被戳中了心窝子。 这种冰火两重天的反应,恰恰说明了大家心里有多焦虑。 这话他敢说,是有底气的。 这份底气,源于他非同寻常的跨界人生。 他不是纸上谈兵,在北京协和医学院,他花了八年时间,专攻妇科肿瘤。 小的时候,冯唐就是大家眼中的学霸,学习成绩总是名列前茅,从未拿过第二名。 无论是数学题、物理题,还是化学实验,他总能以精准的方法和敏捷的思维快速解决,旁人眼中的“难题”在他面前仿佛小菜一碟。 他在课堂上专注认真,课后喜欢钻研各种学术问题,老师常常惊讶于他对复杂问题的理解速度和深度。 如果他选择做科研,凭借这种逻辑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冯唐无疑会在学术领域取得巨大成就,发表高水平论文,甚至有机会参与国际前沿的医学或科技研究项目。 可是,冯唐最终却选择了临床医学这条道路,成为一名妇科医生。 他对医学有着深厚的兴趣,更渴望通过实际行动帮助患者改善生活质量,而不仅仅停留在实验室的理论研究。 令人佩服的是,他在27岁就取得了北京协和医院的临床医学博士学位。 协和大学作为国内顶尖的医学院,每年的招生总数不足90人,竞争异常激烈,从本科一路攻读到博士,他不仅保持了优秀成绩,还经历了临床实践的严格训练。 每一次手术、每一次病历分析,他都全身心投入,力求做到精益求精。 正是这种天赋加上坚韧和专注,让冯唐在学术能力和临床经验上都达到了极高的水平,成为医学界令人瞩目的青年才俊。 在临床的三年里,他深度接触了六十多位卵巢癌患者,眼睁睁看着其中大多数人在痛苦的治疗中离去。 那种无力感让他早早悟到,医生能做的有限,真正的防线是人自身的免疫力。 他发现,那些内心压抑、郁结的病人,免疫系统往往最先垮掉。 后来,他弃医从商,去美国读MBA,做到麦肯锡全球董事合伙人,又执掌华润医疗和中信资本。 在商业世界的高压下,他像一个战略家,看透了现代社会这部精密机器是如何一步步磨损、消耗掉每个具体的人的情绪。 再加上他作为作家的敏感,能看透林黛玉式的人物悲剧,他的建议也就多了几分人情味。 更厉害的是,冯唐把老祖宗的智慧和现代科学串起来了。 他觉得,中医里讲的“情志失调”导致“气血瘀堵”,和西医发现的“免疫系统崩溃”,其实说的是一回事,而情绪就是打开这个潘多拉魔盒的钥匙。 这可不是玄学,现代心理神经免疫学早就给出了铁证。 一个人如果长期处于焦虑和高压状态,体内的皮质醇就会持续升高。 这种激素本是应对紧急压力的“战斗号角”,但长期高水平会让身体付出代价。 免疫系统的核心战力,自然杀伤细胞(NK细胞),会被直接削弱,活性下降15%到20%,就像军队失去了尖锐的武器,面对病菌和癌变细胞时战斗力大打折扣。 哈佛大学一项长达十年的追踪研究也显示,那些善于调节情绪、懂得释放压力的人,罹患癌症的概率比普通人低了整整53%,这不是巧合,而是科学的硬证据。 心理学上甚至有一个概念叫“C型人格”,专指那些长期压抑情绪、逆来顺受的人,被戏称为“癌症性格”。 研究发现,这类人患癌的风险比普通人高出三倍以上。换句话说,你的情绪管理方式,真有可能直接决定身体的健康命运。 冯唐的独到之处在于,他做了一件“翻译”工作,把中医里抽象的“正气存内,邪不可干”的理念,用具体的科学数据呈现出来。 让普通人能清楚地看到,负面情绪如何像定时炸弹一样慢慢侵蚀你的身体。 冯唐提醒我们,真正的防癌,不只是吃药、检查、运动,更在于敢于面对内心的情绪革命。 勇敢承认、释放压力、调节心态,从而让身体和心灵都保持最强的战斗力。 也许,这场敢于“混蛋”的心理修炼,才是守护生命的第一步。 参考资料:中原新闻网
吉林跑者46岁抗癌奇迹破灭,医生预言成谶,最后心愿成慰藉这位46岁的胰腺癌患者
【53评论】【46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