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量泰国人涌入中国,却打着旅游的“幌子”,实则另有目的!不吃美食,不参观景点,竟

凭栏观望史 2025-09-25 12:42:14

大量泰国人涌入中国,却打着旅游的“幌子”,实则另有目的!不吃美食,不参观景点,竟然都不约而同的做了同一件事......   中泰互免签一落地,泰国游客往中国跑的势头立刻猛涨。   社交平台上一条条视频火了:一群泰国年轻人拖着空箱子抵达上海,不去东方明珠,不去外滩拍夜景,更不急着吃小笼包,他们的第一站就是商场里的泡泡玛特。   目标非常直接,就是那只长着大耳朵和锯齿牙的小怪兽:Labubu。   毕竟价格差摆在那儿,中国确实比较便宜,在泰国却能卖到四五百元甚至更高,二手市场的稀有限量版能炒到几千元。   这种差价让不少泰国人把这趟旅行看成一次稳赚不赔的行动,不少代购甚至直接成箱搬走,堪比“扫货大军”。   很多旅行团干脆把泡泡玛特写进行程,先买盲盒再去景点成了标配。   等到游客在柜台一边算汇率一边付钱时,那场面比过年还热闹。   数据也印证了这个火爆,2024年,泡泡玛特旗下“怪物”系列营收达到三十多亿元,同比增长超过七倍,其中Labubu贡献最大。   泰国市场更是火爆,曼谷门店开业当天排队通宵,首日销售额突破千万人民币。   越来越多泰国游客干脆飞来中国买新品,理由很简单:国内种类齐全,更新快,还能抢到限定。   相比泰国动辄断货、溢价惊人,这里几乎是潮玩天堂。   有人说这不只是购物,而是一场跨国的消费狂欢,中国潮流文化正在成为年轻人的社交货币。一个小玩偶能让人背上空箱子跨国购买,本身就是文化影响力的写照。   中泰互免签确实让泰国游客来华人数大幅增加,上海、昆明、重庆等地的泰国面孔明显多了起来,他们当中有不少人冲着泡泡玛特而来,但也有人真的是来旅游。   这场热潮表面看是跨境购物,本质是文化符号的流动。   泰国年轻人愿意花钱买的不只是玩偶,而是一种身份认同感。   这种现象还能给中国企业带来启示。   单靠明星和限量款的热度很难长久,企业更要思考如何持续打造新的故事和玩法,把一次性的抢购变成长期的社群文化。   盲盒的“抽签式刺激”可以带来短期的疯狂,但要想保持生命力,就得不断创造新鲜感,让消费者真正把品牌当成生活方式的一部分。   城市也能借势。泰国游客蜂拥而至,带动的不仅仅是玩具销售,还能带动餐饮、交通、住宿等一整条消费链。   像上海、昆明这样的城市,可以考虑把潮玩融入文旅推广,设计更有特色的路线,让“扫盲盒”只是开头,把更多中国文化元素融进旅程。   这样游客不仅能买到心仪的玩偶,还能把更深层次的中国故事带回家。   有人说这只是一个小玩具的热潮,但小小的Labubu其实映照了中泰之间年轻一代的文化共鸣。   一个长耳朵的小怪兽,不靠语言也能成为两国年轻人的共同话题,这就是文化力量的魅力。   消费表面是买买买,深层其实是认同和情感。   看似简单的代购行为,背后是中国潮流文化走向世界的脚步声。   Labubu的火爆不只是热闹,更是一种信号,中国制造正在告别过去的代工标签,越来越多原创品牌走向海外,被年轻人争相追逐。   文化影响力不是喊口号出来的,而是靠产品和故事慢慢积累。   一个小玩偶能吸引几十万人跨国打卡,未来还会有更多中国品牌在世界舞台掀起属于自己的浪潮。   潮水已经涨起来,关键是我们能不能抓住这股东风,把故事讲得更远更久。   当一个玩偶成了跨国旅行的理由,那已经不是简单的买卖,而是文化自信的生动证明。   信息来源: 新华社《中泰互免签证协定3月1日起正式生效》 中国日报《泡泡玛特在泰国开出第六家门店 首日销售额破千万》

0 阅读:4428

评论列表

李欢欢是李

李欢欢是李

9
2025-09-25 16:40

一个炒作的破玩偶有什么文化力量[并不简单],你要是买哪吒孙悟空哪怕是光头强熊大我对都相信有中国力量的[抠鼻]

不经意时 回复 09-25 20:31
他们以前用旗袍马褂推广中国文化,后来又搞满清电视剧,现在又搞丑娃娃,就是想把中国文化搞臭,拉低下限

你才是杠精

你才是杠精

1
2025-09-25 20:16

丑得一逼

camel

camel

2025-09-25 21:41

弱弱问一句,这个泡泡玛特是个什么玩意?

用户16xxx70

用户16xxx70

2025-09-25 21:48

这是个布娃娃?

凭栏观望史

凭栏观望史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