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为何要“打压”日本?背后藏着怎样的博弈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世界上有两个国家发展得特别快,一个是我们中国,另一个就是日本。尤其是日本,在1968年就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很多人当时都说,日本很可能会成为下一个超级大国。
那个时候,日本国内可不只是想着挣钱,还真有一整套“未来计划”。他们的智囊团提出一个目标,希望在2030年之前把人口从一亿翻到两亿,经济体量再翻几番,成为仅次于美国的“超级强国”。
但没想到,正是在这个关键节点,美国开始“出招”了。从1979年起,一场针对日本的“经济围堵战”悄悄展开。
那时候的日本,企业实力非常强。像索尼、丰田、东芝这样的企业,在全球市场上都很有竞争力。尤其是在半导体、汽车这些领域,日本的技术水平已经超过了美国。
美国不少工厂倒闭,工人失业,社会压力很大。于是,美国开始采取一系列手段。比如1985年的“广场协议”,这是个非常关键的转折点。
简单说,就是美国要求日本让日元升值。原本100日元能换一美元,协议后很快就变成了150日元才能换一美元。
看起来只是汇率变化,实际上对日本打击非常大。日本的出口企业一下子就不好做了,商品贵了,卖不动了,工厂受影响,经济开始下滑。
接下来几年,日本为了“应对困局”,开始大量印钞、搞房地产投资。房价飞涨,股票也一路飙升,一时看起来好像又活过来了。但其实这只是“虚火”。
到了1991年,日本的泡沫经济彻底破裂。股市暴跌,房价也跌得厉害,很多家庭几十年的积蓄一夜之间“蒸发”。银行坏账堆积,经济陷入了“失去的十年”,甚至更长。
美国呢?虽然也受了一些影响,但却在这场博弈中稳住了自己的地位。日本从此再也没能挑战美国的“全球霸主”地位。
其实,从国家发展角度来看,日本的崛起本是很正常的经济现象。可对于美国来说,一旦有人威胁到它的“第一”,它就得想办法压一压。
这并不是说美国做得对与错,而是国际政治中常见的一种“平衡术”。强者为了保住位置,往往会采取一些看似“公平”,其实暗含算计的手段。
对我们来说,这段历史有很重要的启示。第一,经济发展不能光靠单一产业,不能一味追求速度。日本当年就是太依赖出口,缺乏内需支撑,一旦外部市场出问题,就很难扛得住。
第二,国家政策要有前瞻性。日本当时一味顺从美国的要求,没有坚持自己的战略方向,结果一步步走入“圈套”。
第三,科技创新才是硬道理。今天的我们,正处在一个关键时期。芯片、新能源、人工智能这些领域,都是未来发展的重点。只有掌握核心技术,才能不受制于人。
美国之所以能长期保持领先地位,不只是因为它强,而是它懂得用各种方式去维护自己的利益。我们要从中学经验,也要有自己的判断。
参考资料:美学者:美日当前亲密关系只是“同床异梦” 2017-03-13 00:38·参考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