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总是想不明白,日本区区一个弹丸小国,为何敢屡屡侵略中国,后来才知道,这都是中

往事趣谈纪录 2025-09-24 11:18:55

以前总是想不明白,日本区区一个弹丸小国,为何敢屡屡侵略中国,后来才知道,这都是中国历代统治者的大度有关! 这种 “大度”,不是胸怀,是纵容,不是气量,是软肋。它像是一道没有锁的门,一次次吸引着外来的觊觎与闯入。 早在唐朝,日本便已初露獠牙,白江口一战,唐军就给了他们狠狠的教训。当时唐军只派出 1.3 万人、170 余艘战舰,却硬生生打败了拥有 4 万兵力、1000 多艘战船的倭军,打得对方心服口服。 之后日本立刻遣使来朝,学礼仪、仿建筑,连典章制度都照着唐朝抄,俨然一副 “好学生” 的模样。可中原一旦动荡,他们转身就走,连句告别都没有,这种现实,从一开始就写进了这个岛国的基因里,他们只认实力,不认情义。 时间推到明朝,这种 “软肋” 带来的苦果就更明显了。明朝初期,朝廷还曾在沿海筑城设卫,永乐十七年的望海埚之战里,辽东总兵刘江一举歼灭上千倭寇,让对方收敛了不少。 可到了嘉靖年间,因为朝廷内政腐败、军备松弛,海防就成了摆设。日本浪人与落魄武士组成的倭寇开始疯狂劫掠沿海,仅仅如皋一个县城,嘉靖三十三年就被倭寇侵犯多次,连御倭指挥使都因为守不住城被判了充军。 更让人揪心的是,这些倭寇胆子越来越大,甚至组队深入内陆烧杀抢掠。嘉靖三十八年,倭寇从如皋一路打到泰兴,幸亏巡抚都御史李遂调兵围剿,游击将军邱陞在东门斩了 17 个贼首才把他们打退。 可这只是暂时的喘息,因为朝廷始终没把海防当根本大事,倭寇侵扰前前后后持续了近 200 年,直到戚继光、俞大猷这些名将练兵抗倭,才总算把这股祸乱平息下去。明朝统治者的纵容,就像给倭寇递了刀,让他们敢在华夏土地上肆意妄为。 随着时间推移,到了清朝末年,这种 “软肋” 更是被日本拿捏得死死的。甲午战争前十年,清朝的底子其实并不差,国土面积是日本的 30 多倍,人口有 4 亿多,比日本多 10 倍还不止,海军总吨位一度位居世界第九,比日本的第十一位还靠前。 可清朝统治者把钱花在修园子、办寿宴上,北洋舰队自 1888 年成军后就没再添过一艘新船,军费更是凑不足 3000 万两白银。 反观日本,他们早就憋着坏心思,偷偷练了 6.3 万常备军、23 万预备役,还把海军总吨位堆到了 7.2 万吨,超过了北洋舰队的 4.12 万吨。 更过分的是,日本还派了大批间谍潜入中国,把北洋军舰的航速、炮台位置甚至水井分布都画成了详细地图。等到 1894 年,日本直接不宣而战,在丰岛海面偷袭清军军舰,还击沉了运兵的 “高升” 号,871 名清兵当场殉难。 之后的平壤战役里,清军总指挥叶志超临阵脱逃,让日军不费吹灰之力占领朝鲜;黄海海战中,北洋舰队因为没有速射炮,每分钟只能发射一枚炮弹,而日军的 “吉野” 号每分钟能打 10 发高爆弹,最终北洋舰队损失 5 艘军舰,千余名官兵牺牲。 最让人痛心的是旅顺陷落後,日军在城里屠杀了两万多无辜平民,制造了骇人听闻的惨案。这一切,都是因为清朝统治者的妥协退让,他们的 “大度” 早已变成了任人宰割的软肋。 说到底,日本敢一次次侵略中国,根本不是因为我们 “大度”,而是因为他们看透了历代统治者的软弱。他们就像饿狼,一旦发现猎物没有反抗能力,就会毫不犹豫地扑上来。 历史早就证明,对付这样的野心家,只有自身够强、防线够硬,才能让他们不敢觊觎。 大家想想,要是历代统治者都能守住底线、强兵固防,日本还敢这么嚣张吗?这种 “纵容式大度” 该彻底丢掉吗?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

0 阅读:0
往事趣谈纪录

往事趣谈纪录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