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1939年长沙会战期间,第九战区司令长官薛岳和他的参谋长吴逸志将军的合影。图片中的薛长官父亲刚刚离世,他袖戴黑纱,戴孝指挥作战,最终歼灭日军十万。薛司令真正践行了“忠孝不能两全”这句话,极其严重的打击了日军亡我中华的嚣张气焰,真是吾辈之楷模,再次致敬薛将军和为抗日英勇献身的革命前辈们! 长沙,这座城市,曾经被战火吞噬过三次。每一次都会战,都不简单。都要拼得死去活来,哪有不付出代价的事?那些在长沙死守的将士,生死早就定好了。那场战斗,不管是谁打的,最后都得跟这座城挂钩。那些年,长沙不仅仅是战场,它还是每个人命运的交汇点。 1939年9月,第一次会战爆发。日军带着几万人的兵力,压过来了。那时候,长沙的百姓并没有意识到,这座城市很快会成为历史的焦点。长沙是块“肥肉”,打下它,日军就能打通南北的战略通道。对中国来说,这座城市就像一块烫手山芋,放在手里,稳不住,敌人就能进来,就能切断整个战线。而要死守这座城,指挥官薛岳担子重得很。 薛岳刚刚接任第九战区司令的职务,老父亲刚去世,他却没有时间停下脚步,去悼念自己父亲。他站在指挥台上,远远地望着敌人一步步逼近,内心的焦虑与无奈,显然难以言表。家里事,军中事,都是他一个人扛。可当时,战争没有任何妥协的空间。薛岳清楚,敌人来得凶猛,他必须死守这座城市。就算是背上“戴孝”上阵的沉重,他也不能让长沙陷落。 那一场战斗的过程,比你想的更残酷。薛岳没给敌人太多喘息的机会,他想的,跟我们看见的都不一样——把敌人引进来,让他们进入“天炉”。用战术换时间,换战略反击。说简单点,就是先让敌人看到长沙是个突破口,再把他们引入包围圈,最后动手一举歼灭。整个战局拉长,日军疲惫了,补给线被切断,薛岳终于等到机会,趁敌人不备,狠狠一击。日军损失惨重,连撤退都狼狈。长沙,保住了。 接下来的第二次会战,日军很快就卷土重来了。1941年,二战的局势一片混乱,日军为了稳定后方,决定再来一次进攻长沙。这次的攻击更猛烈,速度也更快。到了长沙外围,战斗几乎要拖到白天黑夜,长沙的街头巷尾,已经没了往日的安静。大多数老百姓开始撤离,满街的难民,衣衫褴褛,拖着破旧的行李,拼命地往外跑。 这次,薛岳面临的压力更大了。外面的敌人猛如虎,而长沙里,他和他的部队,不止是打敌人,还要防止敌人通过地方百姓的撤离打击城市的稳定。薛岳的指挥,依然是“引敌深入”。在敌人集中力量后,他决定让日军深深陷入他设好的包围圈里。当敌人放松警惕时,突然收紧,迅速合围,一下子给敌人打了个措手不及。 战争里,最可怕的不是敌人的逼近,而是你看着那些原本平凡的人,肩负起比生命更重的责任。像王超奎一样的普通营长,在新墙河的战斗中,他带领的全营,死守阵地,拼到最后。没有人能活下来,只有一个名字——王公岭,成了这段血与火的记忆。长沙会战的许多英勇牺牲者,名字没有被留下来,历史只记住他们的身影。 三次长沙会战,第三次打得最惨。日军终于决定了,必须拿下长沙。在这一年年底,日军再次调集重兵压过来,目标很明确——长沙。跟前两次不同,日军这次动用了几乎所有的力量,想要彻底压垮中国的防线。可不管他们怎么逼近,长沙依旧没有倒下。 战争真的不是一场单纯的对抗。你一方进攻,我一方防守,战争的背后,是数不清的死伤,数不清的牺牲。即使是让百姓打退日军的工具,也不见得是标准的战士。普通民众在战场上的角色,几乎没有被记住,或者说,他们根本没有被“看见”。可他们做了什么?他们拆路,拆桥,断敌军的退路。百姓们站出来了,没人安排好该怎么做,谁也没有告诉他们战术和兵法。只是在“要死守”的信念下,他们自己做出了选择。 那段时间,长沙的街头空荡得没了人声。民众撤离的速度远远赶不上敌人推进的速度。敌人的炮火炸得整个街区摇摇欲坠,可群众还是把自己那点家当拿在手里,硬是一步步沿着老路走了出去。每一步都像在背负着历史,不管跑不跑得掉,自己都在付出。 那段日子,长沙的百姓,几乎没有机会停下脚步。他们为了生存,一刻也没歇过。即使战火的声音离得越来越近,距离更近的却是“生死”二字。即便是一些临时动员的民兵,也没有任何特殊训练,只能拿起最简陋的武器,和敌人拼。日军要拿下长沙,前两次失败的记忆还在,这次,他们再次陷入了围困。 长沙城内的指挥台上,薛岳站得更稳了。他不再有任何怀疑。每一条街道,每一个街角,每一处废墟,都是他决战的舞台。而百姓们也在背后默默做着自己的事,没什么人注意到他们,只知道,战争的重担早就不只是军人的责任。 最后,日军被打得再也没法进攻。长沙终于打退了敌人,三战三胜。可代价呢?代价是成千上万的生命,代价是那条原本干净的街道,几乎被炸成废墟。长沙,那个曾经温暖的地方,早就变成了战争的废土。可它还活着,没被打垮。
“国军死了267位将军,而‘对方’只战死了一位将军!”93阅兵之后,台岛将军名嘴
【312评论】【289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