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色列中国工人疑遭清退,中国摊贩当街被逮,以政府或驱逐所有中国务工人员。 数

百日依山尽 2025-09-23 15:29:35

以色列中国工人疑遭清退,中国摊贩当街被逮,以政府或驱逐所有中国务工人员。 数十名中国工人坐在马路边的水泥台上,目光投向紧闭的工地大门,手机屏幕的光亮映在他们脸上。大门外停着的警车没有鸣笛,却让这种等待更显沉重。网传的清退消息正通过视频在社交平台传播,让 “以色列驱逐中国务工人员” 的猜测在舆论中发酵。 这些中国工人大多来自山东、江苏等地,通过正规劳务公司渠道来到以色列。他们的工种集中在建筑模板、钢筋绑扎、瓷砖铺设等领域,这些正是以色列建筑行业长期依赖外籍劳工的岗位。 2023 年,以色列曾计划通过政府间合作渠道招募 1 万名中国建筑工人,补充当地劳动力缺口。按照当时的招募计划,这些工人需经过技能培训和语言测试,由中江国际、山东外经等四家公司统一派出,在特定人力公司间调配。如今工地门口的等待场景,与当初出发时的期待形成鲜明对比。 建筑行业的特殊性让外籍劳工管理格外严格。以色列法律规定,通过政府间协议派出的建筑工人,只能在指定人力公司之间变更雇主,擅自跳槽将被视为非法。 这种限制本意是规范劳务市场,却也让工人在遇到问题时缺乏灵活应对的空间。视频中被拦在门外的工人,不少人胸前挂着的工作证还崭新如初,上面的照片记录着刚到以色列时的样子。 城市另一端的集市上,中国摊贩遭遇的状况同样引人关注。那些摆在折叠桌上的小商品,大多是从国内运来的日用品,原本是为满足当地华人社区需求。 突如其来的执法行动让摊位被迅速清理,留下散落的包装纸在风中翻动。这些摊贩中,有人是建筑工人的家属,利用家属签证的便利从事小生意,这种边缘状态让他们更容易受到政策变动的冲击。 以色列的外籍劳工体系长期依赖跨国流动。建筑、农业和护理是外籍劳工最集中的三大行业,来自中国、泰国、菲律宾等国的劳工支撑着这些领域的运转。 过去十年,通过政府间合作渠道进入以色列的中国建筑工人数量稳步增长,他们参与了特拉维夫新机场、海法港口扩建等大型项目。这些工程现场的脚手架上,中文标注的安全提示曾是常见风景。 此次清退风波背后,是以色列劳务政策的微妙调整。当地建筑行业近年来面临成本控制压力,部分项目业主试图通过更换人力公司降低支出。而按照规定,工人的雇佣关系与人力公司绑定,公司变更意味着工人必须暂停工作等待重新安置。 这种体系性调整带来的阵痛,往往最先传导到一线劳工身上。中国驻以色列使馆此前曾提醒务工人员,切勿脱离正规渠道从事 “打黑工”,但此次风波中受影响的,多是持有合法证件的工人。 劳务合作本是连接两国经济的纽带。以色列曾希望通过引入中国工人加快房屋建设速度,而中国工人则渴望通过海外工作改善生活。当工地大门暂时关闭,这种双向期待也随之暂停。 对于这些在异国他乡等待的中国工人来说,他们需要的不仅是进入工地的许可,更是对未来职业前景的明确答案。这场突如其来的职业寒流,正考验着跨境劳务合作体系的韧性。

0 阅读:40
百日依山尽

百日依山尽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