搬运尸体下山要7万美元/具,目前珠峰上有340多具尸体,去年的春季又新增12具遗体。图1的一面小红旗代表一具尸体,越接近峰顶尸体分布越密集。海拔超过8000米后,人体会进入缺氧、严寒、脑水肿风险飙升,一旦倒下几乎无法获救。珠峰是很多人的梦想之地,也是全球海拔最高的“露天坟场”。 ( 麻烦各位读者点一下右上角的“关注”,留下您的精彩评论与大家一同探讨,感谢您的强烈支持!) 自人类首次登上珠穆朗玛峰以来,已有超过五千人成功登顶,然而这座世界之巅也见证了数百名登山者不幸遇难。 部分遗体长期滞留于山上,成为后来者必经路上的沉默地标。 其中三具遗体尤为著名,被登山圈称为“绿靴子”“睡美人”和“休息者”。 他们并非无名的弃者,也并非无人认领,之所以长眠于雪山,背后有着现实且沉重的原因。 “绿靴子”位于海拔约8500米处,因穿着一双显眼的绿色登山靴而得名。 多数人认为他是来自印度的泽旺·帕尔乔,1996年在冲顶途中遭遇暴风雪不幸失温遇难。 他蜷缩在一处岩石凹陷中,身旁散落着氧气瓶,多年来无数登山者曾经过他身旁,甚至稍作休息,再继续前行。 曾有传言称他的遗体已被移走或掩埋,但至今他仍静静地留在原处。 “睡美人”指的是美国登山者弗朗西斯·阿森蒂耶夫,她是第一位不使用辅助氧气登顶珠峰的美国女性。 1998年,她与丈夫一同攀登,成功登顶后在下撤途中因体力不支而滑坠。 她的丈夫谢尔盖在尝试救援时也不幸遇难。 后来有登山队发现她的遗体,以美国国旗覆盖,并放置了她儿子所留的泰迪熊和信件,因而得名“睡美人”。 “休息者”真实身份为英国登山者戴维·夏普。 他是一位有经验的攀登者,多次尝试登顶珠峰。 在一次尝试中,他因体力透支进入一处小洞穴休息,却因取暖设备失效而冻僵致死。 他所在的位置位于海拔8500米以上,后来许多登山者经过时都会认出他,并将他视为登山警示的象征。 这些遗体之所以未被运下山,根本原因在于珠峰极端恶劣的环境与现实条件限制。 海拔8000米以上区域被称为“死亡地带”,空气含氧量仅为海平面的30%,气温可骤降至零下40摄氏度,地形陡峭、风力强劲,常规行动已极其艰难,更不用说搬运重物。 遗体多年冻结于冰雪中,往往与冰层融为一体,重量可达150公斤以上,移动这样的物体需多人协作,而在极高海拔地区,每多待一分钟都会增加生命风险。 此外,遗体运送成本极高。 一次常规攀登珠峰的费用通常在4万至10万美元之间,而组织一次遗体回收行动则需额外耗费约7万美元甚至更多,且需组织专业夏尔巴人团队。 许多遇难者家属难以承担这类开支。 而从情感角度,也有家人认为让逝者长眠于山巅或许更为适宜。 珠峰攀登路线主要分为南坡(尼泊尔侧)和北坡(中国西藏侧)。 南坡传统上被认为挑战稍低,商业登山服务较成熟,因此更多登山者选择从此上山。 据尼泊尔旅游局统计,2023年春季登山季共有约900人申请攀登珠峰,按历史平均死亡率8%计算,约70多人可能遭遇不测。 登山运动的兴盛也带来生态压力,大量废弃物和人类活动对高海拔环境造成持续影响。 有人问,为何要冒险攀登珠峰?英国登山家乔治·马洛里曾说:“因为山在那里。” 这句话被许多人理解为对探索精神的诠释,但也引发争议——尤其是现代登山中,部分人依赖夏尔巴人协助甚至背负前行,这是否违背了登山本质? 每一具留在山上的遗体,都在无声地提醒生者:自然面前,人类必须保持敬畏。 目前,仍未有可靠技术能在不威胁生者的情况下大规模回收遗体。 直升机在高海拔地区极难操作,低温、低压、气流不稳定等因素都使空中救援几乎不可行。 或许只有等待未来科技进一步突破,这些停留数十年的逝者才有机会回归故土。
感觉尸体暖暖的😇
【1点赞】
燕子
这些人吃饱了撑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