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风]2023年,清华大学教授柳冠中说:搞无人驾驶汽车,无人商店、无人酒店我不

士气沉沉 2025-09-23 10:47:58

[微风]2023年,清华大学教授柳冠中说:搞无人驾驶汽车,无人商店、无人酒店我不奇怪。饭店里用机器人端盘子,我也不奇怪。就连研发AI写文章,也不奇怪。但是你发现没?现在的智能科技有点跑偏了——放着救火、排雷、高空作业这些能救命的“硬骨头”不啃,反倒扎堆去抢快递员、收银员的饭碗。 他看着满大街的无人配送车、商场里的机器人收银员,语气里带着困惑:搞无人驾驶、无人商店我不诧异,AI写文章也不奇怪,但为什么救火、排雷、高空作业这些能救命的硬骨头没人啃,反倒扎堆抢快递员、收银员的饭碗?” 这种科技应用的失衡感越来越明显。深圳某科技公司去年研发的消防机器人,能在800℃高温中持续工作两小时,还能识别火源自动灭火,可量产计划却因“成本过高”被搁置。 与此同时,另一家创业公司推出的咖啡拉花机器人轻松拿到亿元融资,理由是“提升消费体验”。更讽刺的是,当云南矿难救援队还在用生命探测仪手动排查时,北京某写字楼的无人便利店已经能精准识别顾客表情推荐商品。 资本对低垂果子的追逐正在扭曲科技方向。全球AI投资报告显示,2023年替代型AI(如客服机器人、自动化生产线)融资额高达680亿美元,而高危作业机器人领域仅获32亿美元投资。 某投资人私下坦言:送餐机器人三个月回本,矿用救援机器人五年都未必有订单,这账谁都会算。”这种短视逻辑下,波士顿动力公司最先进的Spot机器人更多被用于巡逻监控,而非深入废墟搜救。 政策引导的缺位加剧了失衡。欧盟去年通过《AI法案》强制要求高危行业优先应用智能技术,而国内相关标准仍停留在鼓励层面。 某消防装备制造商透露,他们研发的排爆机器人因缺乏采购目录,三年只卖出12台,同期某网红带货机器人却卖出两万台。当日本福岛核电站用机器人清理核污水时,我们某些城市还在为无人快递车该走机动车道还是非机动车道争论不休。 技术瓶颈被选择性忽视。高空作业机器人需要突破材料学和动力系统难题,研发周期长达五年;而餐厅传菜机器人只需改装现有AGV底盘,三个月就能上市。 某研究院院长无奈表示:我们申请排雷机器人项目,专家评审总问‘市场前景如何’,可救命技术哪能简单用市场衡量?”这种考核机制下,科研团队自然转向更容易出成果的领域。 更值得警惕的是社会认知偏差。当媒体追捧“无人酒店”“AI主播”时,那些默默研发深海救援机器人的团队几乎无人问津。 去年四川地震中,一台国产探测机器人成功定位3名被困者,却没上热搜;同期某明星用AI换脸拍广告却霸占头条。这种价值取向让年轻工程师纷纷涌入“流量赛道”,高危领域人才断层日益严重。 柳冠中的质疑背后,是对科技伦理的深刻反思。当我们在讨论无人餐厅该不该加服务费时,云南矿工还在用生命赌矿井安全;当资本为AI绘画狂欢时,消防员正冒着浓烟徒手搜救。 技术本无对错,但当资源过度流向替代型应用,而忽视救命需求时,科技发展就失去了温度。 信源:海峡导报

0 阅读:0
士气沉沉

士气沉沉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