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新加坡华人终于说了实话,他说:在新加坡的华人,根本不在乎中国到底好不好,很多

毛飞爱体育 2025-09-22 19:53:35

一位新加坡华人终于说了实话,他说:在新加坡的华人,根本不在乎中国到底好不好,很多人都有一个误区,认为新加坡有70%的华人人口到这里,华人一定是最受欢迎的,但是恰恰相反 新加坡有 74% 的华人人口,按常理说华人在这里该是最受待见的群体,但现实却拧着来。这得从这个国家的立国根基说起,当年李光耀一早就明说,新加坡周围都是马来人,要是把华语当共同语,国家准得乱,在国际上也没法立足。 为了生存,这个弹丸小国必须把英语捧成饭碗,毕竟要靠国际贸易吃饭,总不能跟欧美客商掰扯文言文吧。所以新加坡的组屋政策都透着这种小心思,华人比例再高也不能超过 84%,马来族至少得占 10%,就是怕单一族群扎堆,从居住空间上就把 "华人特殊论" 给否了。 教育这块更能说明问题。1987 年是个分水岭,之前还有华校撑场面,之后全国学校统一改成英语为第一教学语言,华语成了第二语言。现在小学里华语课时每周也就 3 - 4 小时,还不如数学作业多,考试时英语占的分值权重比华语高得多,想升学就得把英语啃下来。 所谓的双语教育,其实是 "英语为主,母语点缀",就像咖啡里加的那点奶,有味道但成不了主咖。全岛就 9 所华文特选中学能把华语当第一语言教,其他学校的华语课简直像在学外语,教材里的简化字和拼音看着眼熟,但教的内容跟中国本土完全不是一个路数。 比如 "成熟" 这个词,老一辈学的是 "chéngshǒu",现在按汉语拼音改成 "chéngshú",发音变了,连带着文化语境也淡了。有在新加坡职场打拼的中国人说,团队里华人不少,开会却必须说英语,连东北大哥在超市收银都得硬着头皮蹦英文单词,华语在这儿更像家里聊天的方言,登不上正式场合。 这种语言环境慢慢就把身份认同给扭过来了。新加坡政策研究所的调查显示,只有 40% 的华人在乎祖籍观念,觉得书法重要的仅占 30%,戏曲更是只剩 24% 的关注度。年轻人过年会发红包,但红包上写 "Happy New Year" 比写 "新年快乐" 还常见; 春节挂灯笼,却未必知道年兽的传说。更有意思的是,78% 的华人把 "能说流利英语" 当成族群身份的重要标记,比在乎华语能力的比例还高。马来族和印度族对自己族群的自豪感都在 80% 以上,华人却只有 70%,倒像是自己把自己的文化分量看轻了。 这也难怪,学校里学的华语净是些日常对话,很少讲中国历史文化,孩子们能背唐诗却不知道李白是哪朝人,就像知道筷子怎么用,却不懂筷子文化里的讲究。 媒体报道也透着这种疏离感。新加坡的联合早报网算是对华文读者最友好的了,但报道中国新闻时 75% 都是中性或负面的,而且 90% 的消息来源都是外媒。 本地新闻里,中国的好坏远不如组屋价格、拥车证竞拍价重要。在金融区上班的华人精英,可能天天跟中国企业做生意,但闲聊时更关心美联储加息,而不是中国 GDP 增长多少。 有程序员说在新加坡工作,技术文档全是英文,同事讨论问题蹦的都是专业术语,谁要是拽中文成语准得被问 "啥意思"。他们对华语的态度很实在 ,能用来跟中国客户打招呼就行,犯不着深究平仄对仗。 这种状态说到底是制度设计的结果。李光耀当年搞双语政策时就说,英语是 "进步的语言",华语是 "文化传承工具",但实际执行中早就把权重倾向英语了。 现在的新加坡华人,不少人能说流利华语,却不知道莫言是谁;会写简体字,却认不出繁体字春联;过年吃团圆饭,桌上的鱼丸可能比老家的还地道,但聊的话题全是新加坡的房贷利率。 他们不是刻意疏远中国,而是整个社会机制都在推着他们先做新加坡人,再做华人。就像学游泳时先得练憋气,生存技能掌握了,才有余力琢磨换气的姿势。

0 阅读:74
毛飞爱体育

毛飞爱体育

每天带来最新体育信息推送,感谢每一位喜欢体育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