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9年,82岁的美国老人牧琳爱卖掉了美国波士顿的别墅、后院山林和代步汽车,将全部家产换成现金装进行李箱,独身登上飞往中国的航班,此行只有一个目的,就是兑现13岁时在山东聊城对童年玩伴许下的“我一定会回来找你们”的誓言,这个承诺她已经记了69年。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1999年春天,美国波士顿的一栋别墅里,82岁的牧琳爱做出了一个让家人和朋友都难以理解的决定,她把房子、后院的林地和汽车全部卖掉,把得到的钱装进行李箱,独自登上飞往中国的飞机。 她这一趟跨洋之行并不是为了旅行,而是为了兑现一份从13岁就开始的承诺,那一年她离开山东聊城的时候对童年伙伴说过一定会回来,这句话在她心里沉淀了整整69年。 牧琳爱1917年出生,她的父母是传教士,在中国工作多年,她的童年不是在美国度过的,而是在聊城的村子里,那段岁月对她影响极大,村里的孩子都把她当伙伴,她也学会了说当地方言。 她最亲近的玩伴是一个叫周仁杰的男孩,他喜欢拿着炭笔画东西,墙角、地面上常常留着他随手勾勒的花草和房子,洪水冲垮他家房屋时,他蹲在废墟边画出一栋带烟囱的砖房。 牧琳爱把攒下的钱递过去,想让他早点有一个新家,战乱打断了这些平静的时光,她的家人被迫离开中国,在临别前,她哭着许下诺言,说自己会回来找朋友们。 回到美国后,她很长一段时间都闷闷不乐,即使后来逐渐适应了新的生活,她也常常对着东方出神,她在学校不爱说话,父母告诉她要把心思放在帮助别人身上。 她慢慢开始努力学习,选择了医学道路,希望有一天能够救治更多人,大学毕业后,她进入儿童医院工作,从护士做起,最后成为院长。 她的办公室里摆满了中国瓷器,墙上挂着她在聊城拍的老照片,她有了家庭,有了四个孩子,可她讲给孩子们的睡前故事,几乎全都和中国有关。 几十年间,她一直关注中国的消息,她每年都会寄钱到聊城的慈善组织,最早的一张汇款单可以追溯到1946年,她从来不在公开场合提起这些事,只是默默坚持,随着年岁渐长,她愈发渴望回去。 1979年中美关系缓和,她认真考虑过回国探访,但因为丈夫的反对而搁置,到了1992年,她已经75岁,终于写信给聊城市政府,她在信的边角画了一朵向日葵,这是她和周仁杰之间的暗号。 很快她收到了回信,得知老友已经去世,只留下子女,对方寄来了一张照片,上面是一个满脸皱纹的老人,照片角落仍有熟悉的向日葵印章,她整夜看着照片,感到承诺依然在心里。 三年后,她的丈夫去世,牧琳爱翻出珍藏多年的嫁妆盒,里面整整齐齐放着几十张汇款单,她决定真正履行那个早已沉淀的诺言。 几年后,她卖掉了所有财产,穿着一件普通外套,带着一个行李箱,登上了飞往山东的航班,飞机落地时,她特意整理了一下头发,心里想着自己终于回来了。 在聊城的刘庙村,起初村民们以为她只是一个迷路的外国老太太,慢慢地,他们发现她常常骑着三轮车来学校,送来电脑和教材,鼓励孩子们学习。 她还在村里建了图书室,主动承担英语课,不收一分钱报酬,她经常挨家挨户给老人测血压,雪天走路送棉鞋,还带去周家后人做的枣糕,人们渐渐亲切地叫她“牧奶奶”。 村里的生活让她觉得踏实,她吃最普通的饭,穿最简单的衣服,常常和乡亲们坐在一起聊天,外界的媒体渐渐注意到她的事迹,报道了她的经历。 她被评为山东慈善奖获得者,还获得中国绿卡,成为聊城第一位拥有永久居留权的外国人,面对各种荣誉,她只说自己是受到了中国的温暖。 她的日记里记录了村里的四季和孩子们的笑声,这些手稿后来被整理成档案,成为当地珍贵的资料。 她坚持了近十五年的公益和教学,孩子们画出了一朵朵电子向日葵,把它们送到她手里,她笑着说那是最好的礼物。 2013年,牧琳爱96岁,在病床上签下遗体捐献书,去世后,医学院的老师和学生为她举行了简单而庄重的追悼会。 周仁杰的曾孙女在墓碑前撒下向日葵种子,村民带来了两千多盆鲜花,每年的春天,学校都会举办“向日葵节”,孩子们用电脑画向日葵纪念她。 牧琳爱的一生没有惊天动地的事业,但她用69年的时间履行了一句童年承诺,她证明了承诺可以比金钱和距离更有力量。 她在聊城度过了最后的岁月,把自己完全交给了这片土地,也把故事留给了后来的人。 信源:北京卫视《档案》栏目专题《牧琳爱,难以割舍的中国情》
1999年,82岁的美国老人牧琳爱卖掉了美国波士顿的别墅、后院山林和代步汽车,将
如梦菲记
2025-09-22 12:43:52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