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5年岳父由无锡动力厂内迁三线四川(重庆)红岩机械厂,岳母(原工作单位为无锡市色织一厂,当时有孕在身)随夫内迁,大女儿则留在无锡跟亲娘(奶奶),小女儿出生重庆。 说起三线建设,那真是上世纪60年代的一场大动作。国家为了备战,把沿海工厂往内地迁,红岩机器厂就是其中一个典型。无锡动力机厂从1965年6月到9月,分四批把1491名职工和家属送去重庆。干部496人,工人995人,随迁家属1658人,全靠长江轮船从江阴运过去。岳父就是这批人里的技术员,早年他在无锡厂里负责柴油机调试,双手天天沾机油。岳母在色织一厂织布,站一天腿酸,那时候她已经怀孕,迁徙路上颠簸得不行。可国家号召,谁敢多说?他们就这样卷铺盖走人了。 内迁不是说迁就迁,得先选址建厂。红岩机器厂建在重庆北碚歇马镇,原是北碚钢铁厂旧址。土壤是紫红色砂岩,跟小说《红岩》里描述的一样,才取这名。1964年底农机部下文,1965年2月先派技术员和干部去出差。岳父接到纸条,第二天就上卡车出发。厂里要求当年建当年用,不到一年就把厂房搭起来。设备从无锡迁440台,还新增357台。洛阳拖拉机配件厂也来300多人,合起来干活。岳父到那儿后,直接上手平地基,扛钢筋焊机架。岳母随第二批家属走,船上挤满人,她护着肚子忍着晕。 建厂过程紧巴巴的,工人们住帐篷,吃食堂。红岩厂一建好,就成一厂一社会,学校医院商店宿舍澡堂全有。歇马镇本是小地方,一下子涌进几千人,人口翻倍。无锡口音洛阳话重庆方言搅和一起,食堂打饭时偶尔为份量拌嘴。像1985年那“8.5”事件,两职工为碗绿豆汤打起来,纠集上百人闹到市领导出面平息。物资上,镇里电力足,灯火通明,周边农村还点煤油灯。红岩厂职工看电影成家常便饭,孩子上技校学手艺,父母退休还能接班。岳父在厂里管车间,岳母帮着织布组干活。 岳母迁过去时,孕期不稳,5月生下小女儿,就在临时医务室。重庆山多雾重,小丫头一出生就适应这儿。奶奶在无锡带大女儿,信来信往寄照片。大女儿长大后,厂里教育资源好,技校教机修,孩子背唐诗时农村娃还在玩泥巴。起跑线就拉开差距。红岩厂生产轮船内燃机和柴油发电机组,岳父带队调试,引擎一转震动大。70年代,厂子带动配件厂落户,歇马变工业小城。职工们混居久了,文化融合,普通话带口音传开。虽有小摩擦,但大家为国家出力,咬牙挺住。 三线建设动用1/4国库,400万人参与,比修长城还浩大。红岩厂隐蔽在山里,国际环境一缓,80年代开始调整。厂里转向船用柴油机,岳父巡视生产线检查焊缝。家属区商店货多,职工推车买日用品。小女儿在厂幼儿园长大,背书包上学。信件从无锡寄来,奶奶画花朵安慰。教育规定,子女接班前厂技校培训。红岩技校当地有名,全厂招生。职工们退休后,孩子顶上,生活稳当。镇上电影院每周放片,观众多。电力优势让这儿夜如白昼。 内迁职工适应重庆后,日子渐入轨道。无锡厂留守部继续生产,红岩这边独立成厂。洛阳部分也融进来,技术互补。厂领导建现场委员会,协调工农关系。像建厕所下楼,排水管给公社接450米。协调得细,少占耕地。岳父升小组长,教新手操作机器。岳母产后一周就抱娃喂奶,哼小调哄睡。孩子们空地玩耍,笑声混工地锤声。大女儿留无锡跟奶奶,老人接手照顾,织厂假期寄衣物。家庭分离是常态,好多内迁户这样。 红岩厂建成后,影响大。重庆郊区工业空白,一下子现代化。吸引浦凌厂和5077厂落户,歇马成不夜城。职工羡慕教育,农民为温饱奔波,工人孩子早识字。接班政策让二代有出路。绿豆汤事件后,厂里加强沟通,语言不通少生事。70年代物资紧,但三线厂丰富,电力不限。农村拉开关灯奢侈,红岩职工腻看电影。商场有红岩味,建筑物多带名。内迁人第一代辛苦,第二代遇改革下岗再就业。现在退休了,安定。 2005年红岩厂倒闭,大批职工回原籍。岳父夫妇收拾行李,火车上山峦远去。小女儿成年随走,回头看厂门。第一代进耄耋,第二代花甲。700多无锡人还留那儿,忆往昔。生活在红岩的1000余人,多为无锡裔。三线历史短暂神秘,国际缓和就解封。帝国主义心不死,和平不稳。致敬老三线人,下回还得响应。支安生记实,无锡到红岩,奋斗缩影。 三线移民政府主导,中央地方企业合力。重庆红岩是全迁典型,建中共现场指挥部。人口设备齐备,迁建快。职工去留看身份,部分回原籍。文化认同混杂,河南江苏重庆融合。小冲突有,但大局稳。计燕飞写大移民,重庆北碚上万人变迁。张昊小说还原,野猫岩奋斗史。公开征集文献,记录口述档案。永远三线记忆,60周年纪念活动多。父母厂座谈会,重阳发纪念品。
近日,江苏无锡,一名裁缝正在干活,店里进来一位40多岁的大姐。她四处张望了一眼,
【6评论】【15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