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德国为何偏偏盯上青岛?德国海军在东亚“流浪”勘测40年后,发现青岛有三个优势

运赛过去 2025-09-21 23:44:00

晚清德国为何偏偏盯上青岛?德国海军在东亚“流浪”勘测40年后,发现青岛有三个优势。 说起德国海军在东亚的那些年,简直就是一部没基地的苦情史。从1861年普鲁士时代开始,就派出了埃伦堡舰队东行,名义上是友好访问,实际在物色据点。那时候舰队在香港停靠,卸下锚链,求英国人提供补给,空气里全是煤灰味,船长们摊开海图,比量距离,却总找不到合适落脚地。德国统一后,海军规模扩大,1881年组建了东亚飞行分队,旗舰莱比锡号在好望角修补舱壁,船员们对付海鸥抢食,航行中还遇过煤尽拖曳97小时的尴尬,绳索拉得笔直,军官轮班盯着。 到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打响,德国正式成立东亚舰队,保罗·霍夫曼少将率伊雷娜号等舰巡视东海,在上海黄浦江码头领铁钉,肩扛箱子回船,补给全靠中国人帮忙。阿尔弗雷德·冯·提尔皮茨接手后,继续勘测中国海岸,投放铅锤测深,日志记满数字,但长崎的日本船坞借吊车起重,维修总觉得像乞丐过日子。整个过程从1861年算起,到1897年登陆青岛,前后近40年,舰队像无根浮萍,东游西荡,依赖香港的英国、上海的中国、长崎的日本人,维修采购全在外人手里,司令们在会议上敲桌子抱怨,却只能忍着。 为什么偏偏青岛?德国人勘测了无数湾口后,锁定这里,主要看中三个硬优势。第一,水深够用,胶州湾超过10米,大型军舰能直驶入港,不用担心搁浅,这对远洋舰队补给维修是命根子。第二,地形战略上占便宜,半岛三面环海,易设炮台控咽喉,守起来事半功倍,不像南方港口那么暴露。第三,贸易潜力大,内地农田连片,商道通衢,能吸引货物流通,德国人想借此建北方香港,连接欧洲市场。 这些优势不是凭空想出来的,早年埃伦堡舰队就初步摸底,统一后分队加码勘探,迪德里希上任时直接锁定山东半岛。1897年秋,他的舰队逼近胶州湾,雾气中减速,抛信号弹确认陆影,然后登陆测坡度,转罗盘标位置。青岛这块地当时还没被英法俄盯上,法国和英国势力在南方,俄国还没沿海据点,德国拿下能少点干预,还方便插手中国事务。甲午战后清廷虚弱,德国联合俄法逼日本退辽东,本想索要旅顺大连,但清拒绝,就转而谈判青岛,借曹州教案出兵,11月14日717名士兵登陆,军号一响,旗帜升起,清军将领低头签字。 青岛被德国租借后,变化来得快,1898年3月6日条约敲定,99年租期,面积551.5平方公里,德国享有完全主权。从渔村起步,工程师平地筑路,蒸汽铲车隆隆,建船坞堡垒,供水站泵水哗哗。1899年9月23日胶济铁路动工,工人推轨道敲钉子,1904年通到济南,码头连内地,货运顺溜。城区规划严,建筑间距3米保通风,占地别超65%留绿地,秃山上栽十万株树,啤酒厂1903年投产,工人搅拌麦芽瓶塞响。自由贸易政策拉动商流,中国商人群体成型,德国人还推乡村政策,配置先进技术建权威,但对本地居民控制严,互利中藏摩擦。 1900年义和团运动,德军从青岛出兵,列队登舰炮管北指,参与攻大沽炮台,借俄图英册轰土墙,烟尘四起。青岛成东亚分舰队母港,驻军两千,预备役集中,设施现代化。1914年一战开打,日本借英日同盟加入,封锁海面,英日联军围攻,德守军依托工事机枪扫射,炮弹炸壕,日本总攻9月下旬到11月7日,守将阿尔弗雷德·瓦尔德克中将指挥投降,士兵缴械旗降,青岛转日本手,德国远东势力崩盘。

0 阅读:34

猜你喜欢

运赛过去

运赛过去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