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1年冬,韩先楚站在红安破旧的县委招待所,望着满屋披着破棉絮的老乡,电话拿起

玉尘飞啊 2025-09-21 14:37:46

1981年冬,韩先楚站在红安破旧的县委招待所,望着满屋披着破棉絮的老乡,电话拿起来就一句话:“传我命令,马上调五万件军大衣送回红安。”他下完命令,眼圈红了,转头看秘书:“从我工资里扣,钱不够就扣我儿子的,再不够扣我孙子的。” 麻烦各位读者点一下右上角的“关注”,留下您的精彩评论与大家一同探讨,感谢您的强烈支持! 那时候红安正被大雪封山,韩先楚是悄悄回来的。他没通知任何人,只带了一个秘书,从兰州坐火车到武汉,再转汽车,一路颠簸到红安时已是晚上。 县委不知道他回来,镇里也没人迎接,他就直接住进了老屋。那屋子墙角结霜,灯还是秘书临时接的电线。 六十八岁的他腿脚不好,拄着拐杖,可第二天一早就开始走访。他走了吴家冲、双石桥、七里坪三个村子,总共二十七户人家。 在吴家冲村口,他碰见一个老汉,穿破棉袄,脚上绑草绳,头发花白。韩先楚盯着他看了几秒,喊出名字:“陈尊友?”他们小时候一起放过牛,还偷过农场的红薯。 走进吴海洲家,屋里冷得哈白气。两根木棍支着块塑料布算门,床上躺着吴海洲的妻子,盖薄被,手脚冰凉,脸色发青。 吴海洲低头说她就睡一会儿能好,韩先楚伸手进被窝,摸到一手冷汗。他回头对秘书说:“她冻昏了。” 转到闵永进家,院子里有个孩子穿单衣蹲地上写字,纸是旧作业本撕的,膝盖冻得通红。屋里土灶没生火,炕冷得坐不住。 韩先楚问你们冬天就这么过?闵永进说实在没别的法子。韩先楚脱下自己的军大衣递过去,闵永进不肯要,说穿不了这个。韩先楚把大衣放炕上:“这不是军人的,这是你应得的。” 那天他走了四户人家,三户屋里温度零下三度。第五户墙上贴张白纸,写两个名字“陈玉兰、吴长林”,后面画十字,村民说那是年前冻死的。 红安那时候人均年收入不到八十元,平均每人只有两套衣服。冬天全靠往棉袄里塞稻草和破棉絮御寒。 韩先楚回到招待所,县委书记连夜赶来解释,说国家也困难,县里也尽力。韩先楚摆手:“我不是来听解释的。” 那天晚上他坐在房间里一句话不说,拿毛笔写了三页纸,最后一行写着:“我愧对红安十四万烈士。”纸上留着泪痕。 在红安县委招待所,韩先楚翻着笔记本,上面记着二十七户人家的详细情况。他突然对秘书说给兰州军区打电话。 电话接通后,他直接对后勤部副部长说,红安需要五万件军大衣,立即调拨。对方询问是否是正式指令?他说:“正式命令,明天出库,后天装车。” 对方犹豫说这不符合程序,韩先楚打断他:“从我工资里扣,不够扣我儿子的,不够扣我孙子的,直到扣完。” 五天后,一列闷罐火车开进红安县站。搬运工老张扛第一件大衣时差点闪了腰——后来才知道每件大衣里都多塞了条旧毛毯。 韩先楚亲自在车站监督卸货,然后调度三辆解放牌卡车,把大衣送往七里坪、吴家冲、檀树岗三个公社。 在七里坪发放点,他坚持检查每件衣服有没有破口,扣子是否齐全。村民排队领取时他站在边上,非要看着每个人穿上。 开春后,韩先楚收到个布包,里面是五万颗炒熟的花生,每颗都剥得干干净净。附信上写:“将军,红安人嘴笨,只会用这土办法暖您的心。”他把花生分给警卫员,自己留了颗含在嘴里,甜得直皱眉。 后来韩先楚的工资单上多了行字:扣除红安军大衣款叁佰元整。会计偷偷给他补钱,他拿着算盘噼里啪啦算清账目:“差一分钱,我百年后都没脸见红安的乡亲。” 1986年他病重住院,叫妻子取来一份1950年代的红安县手绘图。他点着地图说这条沟我小时候下去掏泥鳅,又说把我葬在红安。 第二年清明,骨灰下葬红安烈士陵园。群众自发送行,七里坪、吴家冲、檀树岗三地的学生穿着绿色外套,胸前佩红布条,上写:“老区不忘老将军。”旁边一张纸写着:“若有欠缺,后代偿还。” 现在红安被称作“将军县”,出了二百二十三位将军。韩先楚的名字排在第一排中间,纪念馆里摆着那件穿旧的军大衣,左胸口绣着五角星,衣领磨破。 灯光打在玻璃罩上,一动不动,像那年封雪中的人群。 信息来源: 金台资讯《韩先楚将军的红军岁月》 中国军号《“故乡历史的艺术呈现”》

0 阅读:220

评论列表

山花烂漫

山花烂漫

1
2025-09-21 15:24

富贵不还乡,如锦衣夜行。

猜你喜欢

玉尘飞啊

玉尘飞啊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