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家广州捉鬼!一天捕捉十几只,网友:科学的尽头还是鬼神 最近广东江门开平的山

三事堂 2025-09-21 08:57:59

科学家广州捉鬼!一天捕捉十几只,网友:科学的尽头还是鬼神 最近广东江门开平的山坳地下700米处,一个由十几位国家科研人员共同参与研制的“球形装置”正式运行取数。 你可别真以为是抓聊斋里的那种“鬼”——这“鬼”,是连爱因斯坦都曾困惑过的“暗物质粒子”,而那直径近10米的球形装置,正是我国自主研发的暗物质探测仪“江村一号”。网友口中“一天捉十几只”,其实是仪器捕捉到的疑似暗物质与原子核碰撞的信号,可别被这戏谑的说法带偏了,这背后藏着一群科研人熬了五年的硬功夫。 当初选址的时候,科研团队没少遭罪。为了找一个能屏蔽地面电磁干扰、岩层还得足够坚硬的地下空间,队长老张带着人跑遍了粤西的山山水水。有次在肇庆的一个溶洞里勘探,手电筒突然灭了,脚下的碎石子哗啦啦往下滑,吓得刚毕业的硕士生小王紧紧攥着岩壁,直到老张摸出备用灯,才发现离他们不到一米的地方就是深不见底的暗河。“就这儿了!”最后定在开平这个山坳时,老张拍着岩壁笑,手上的茧子磨得通红——这里的花岗岩岩层密度是普通岩石的1.5倍,能最大限度隔绝宇宙射线和地面信号,正好给探测仪安个“安静的家”。 装置调试那阵子,实验室24小时亮着灯。负责数据采集的李姐,孩子刚满三岁,每天视频时孩子都哭着要妈妈,她就把手机架在控制台旁,一边盯着屏幕上跳动的波形,一边轻声哄:“等妈妈抓住‘小幽灵’,就回家陪你玩。”所谓的“捕捉”,可不是撒网捞鱼那么简单:球形装置里灌满了30吨超纯液氙,暗物质粒子一旦穿过,就会和氙原子碰撞产生微弱的光信号,仪器里的上千个光电倍增管就像“千里眼”,能把这比萤火虫还弱的光转换成电信号记录下来。但麻烦的是,地下的岩层变动、甚至远处公路上卡车开过的震动,都可能干扰信号,有次连续三天“捉”到二十多个疑似信号,团队熬了个通宵排查,最后发现是实验室角落里的一台旧冰箱压缩机在震动,拆了冰箱那天,整个团队抱着咖啡罐笑得直不起腰。 网友说“科学的尽头是鬼神”,这话听着玄乎,其实是没搞懂科学和“未知”的关系。就像一百年前,人类还以为雷电是“雷公电母”发怒,直到富兰克林放风筝才揭开真相;现在暗物质看不见、摸不着,就像当年的雷电一样,只是人类认知边界外的“未知”,而非什么“鬼神”。“江村一号”运行这半个月,真正确认有效的暗物质信号其实只有三个——科研从不是网友想的“抓鬼玩”,每一个数据都得经过反复验证,就像团队里的老教授常说的:“科学最忌‘差不多’,差一点,可能就差出一个宇宙的秘密。” 有意思的是,这事儿还引来了不少当地村民围观。有个大爷提着自家种的橘子来实验室,问科研人员:“你们这机器能不能帮我看看,我家老房子里总响,是不是有‘东西’?”科研人员跟着去了,用便携式检测仪一测,原来是房梁上的白蚁啃木头,震动通过墙体传到了地面。大爷恍然大悟:“原来不是鬼,是虫子!你们这‘捉鬼仪’比道士的符还管用!”这事儿后来成了团队的笑谈,也成了他们科普的活例子——很多时候,我们以为的“鬼神”,不过是没被科学照亮的角落。 现在“江村一号”还在24小时运转,屏幕上的波形此起彼伏,像一群沉默的信使,带着宇宙起源的密码。科研人员们依旧轮班值守,咖啡杯换了一批又一批,黑眼圈浓了又淡,没人觉得枯燥——他们知道,只要多抓住一个有效的信号,人类离解开宇宙的谜题就更近一步。那些网友的调侃,他们也看,有时候还会在评论区回复:“我们不是捉鬼,是追光,追宇宙里最神秘的那束光。”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1 阅读:2412

评论列表

曾晓峰

曾晓峰

7
2025-09-21 13:51

中微子么?

明月

明月

4
2025-09-21 21:06

探幽察微,揭开未知世界的神秘面纱,科研人员辛苦了!

士彬

士彬

2
2025-09-21 20:58

地球本身就有磁场,不仅仅是地面,地内也有。

用户10xxx82

用户10xxx82

2025-09-21 22:26

科学越来越多证明道教、佛教一些东西是正确的。同理鬼神也不是迷信,只是人们尚未经科学证明,超出人们认知的自然现象和客观存在。

猜你喜欢

三事堂

三事堂

感谢大家的关注